自2004年12月8日联想以12.8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2005年6月,海尔集团计划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紧接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拟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
但是时隔不久,2005年7月20日,海尔集团宣布退出对美泰克的竞购。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
一、“中国溢价” 初露端倪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与全球合作逐步加深。中国企业向海外进军的举动,不仅代表了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品牌的展示,更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关注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溢价”。
所谓的“溢价”,是指企业在参与跨国并购交易中,交易的价格远远高出市场正常水平。这部分多支付的价格,就是“溢价”。 日本在上个世纪泡沫经济时期,在全世界大量购买资产的时候也出现过所谓“日本溢价”的情况。另外2001年,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了香港道亨银行,而收购价格高出香港道亨银行的账面价值3倍以上,出现“新加坡溢价”。 而最近的海尔竞购美泰克和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中国溢价”的典型案例。中海油曾表示,如果优尼科公开表示支持中海油的收购,中海油将把收购报价提高到每股69美元,这比雪佛龙方案中的每股作价63美元,每股将足足高出6美元! “中国溢价”初露端倪,显示了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迫切性。二、中国海外并购与日本的差异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在海外的并购情况。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进行海外并购。除了少数几个失败的案例,大部分并购十分成功。在全球500强中,有1/4的企业与日资有关,日本海外资产的收益超过了日本国内的资产回报。海外并购让日本摆脱了对资源、能源的依赖。 在谈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时,许多人总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划等号,实际上,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远不如当时的日本,我们目前在世界经济排名远低于当时的日本第二名的经济地位。另外,如今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在核心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领域并不具优势,而当时的日本企业不但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其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日本采取的扩张型海外收购模式的道路我们并不能照搬,至少目前还不能照搬。三、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时机尚未成熟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是必然趋势。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企业要想步入世界级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外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与之相比,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回报率低,所以中国用低资本回报率换取,是资本的浪费。并购对于中国企业很可能是危险的,因为中国并购的不仅是品牌,国外的企业在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内的因素。中国企业应当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海外并购经验,并且看到跨国并购中的风险。要留心法律风险,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以避免工会、裁员方面的麻烦;要关注并购后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客户可能流失,银行、供货商也可能不再合作。所以,中国企业目前最关键的是解决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历了从注重资产和规模转变到注重品牌和竞争力的过程,国外的企业已经转变了,而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在经历过程中,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劣势。我们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只有企业真正实力提高了,竞争力提高了,再进入国际市场也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