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的实证分析



摘要:东盟建立以来,特别是自1992年1月签署《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共同有效关税》(CEPT)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其经济合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市场的狭小和主导国家的推动力量的不足。中国现已成为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本文在研究中国和东盟经济贸易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在对中国和东盟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与东盟各自的产业竞争力和贸易竞争优势,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与东盟竞争的一面远远小于互补的一面。最后针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的现状,特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经济竞争性,产业竞争力,贸易竞争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ASEAN, especially from the subscription of < ASEAN economy corporation frame agreement> and <common efficiency tariff >in January 1st, 1992, ASEAN countrie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conom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n cooperation among these countries. The key matters are limited small market and lacking of promotion from leading countries. Now, 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SEAN’ s economy. Based on the researching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is article analysis ASEAN and China’s mutualism and frivolousness and also reveals the advantages of each other’s trading according to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to their industry competitive power. Then elicit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more effect for mutualism than frivolousnes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rational advice in allusion to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Key words: China and ASEAN, Mutualism, Frivolousness, Industry competitive pow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rade, Suggestion

 

引言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表明,地区性国家经济的成功取决于:(1)成员国之间的高度经济互补性;(2)地理上的亲近;(3)优越的投资环境;(4)充足的基础设施;(5)与世界相连的能力。自由贸易区可以为成员国带来静态和动态两种效应。静态效应集中在贸易方面,表现为成员国间相互降低或取消关税,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增长,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直接效果。动态效应则体现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知识的积累,进而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间接的、长期的效果。自由贸易区建立意味着中国在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中国将以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创造广阔的空间;为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贸易概况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实力尚小,水平悬殊。按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的结构区分,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新加坡,具有高科技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第二层是马来西亚、泰国,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具有自然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是印支三国及缅甸,具有低廉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2、成员间联系日益紧密,但对美日依赖较大。3、合作取得进展,但关系复杂,仍有矛盾。就现状而言,东盟各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局面,克服经济对外以来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约20%左右。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4年至2001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71.1 亿美圆增加到173.6 亿美圆,从东盟国家的进口从71.7 亿美圆增加到211.0 亿美圆。尽管增长速度很大,几年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从143.4 亿美圆增加到384.5 亿美圆,年平均递增15.1%,但所占比例依然有限,1994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365.7亿美圆的6.1%;2001年中国进出口额为5753.7亿美圆,与东盟的贸易比重仅增加到6.7%。从东盟的贸易进出口分析,1994年对中国的进出口额为148.7亿美圆,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464.4亿美圆的2.7%。2001年上升到382.6亿美圆,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7477.3亿美圆的5.1%。从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看,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

表1.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统计     单位:100万美圆; %

资料来源:IMF《贸易方向统计》2001年年鉴、2002年6月月度报告。中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表2.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统计          单位:100万美圆;%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article/200302

 

 

表3.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及所占东盟各国的比重  单位100万美圆;%

资料来源:IMF《贸易方向统计》2001年年鉴,2002年6月

表4.中国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及所占比重             单位100万美圆;%

资料来源:IMF《贸易方向统计》2001年年鉴,2002年6月

从以上表数据分析,2002年国对东盟的出口为235.7亿美圆,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7.2%,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为312.0亿美圆,占中国进口的10.6%,进出口所占比重为8.8%。其中,中国与东盟新成员的进出口贸易总3 额为44.7亿美圆,占中国贸易进出口总3 额的0.7%。东盟新成员中的柬埔寨、老挝,缅甸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仅为12.0亿美圆,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0.2%。其中中国对三国的出口为10.3亿美圆,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为0.3%;中国从三国的进口为1.7亿美圆,占中国进口的0.06% 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国家依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与印度尼西亚。2000年从中国的进口达到81.7%。而东盟新成员只有23.9亿美圆,比重为13.8%

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中新加坡,马来,印尼、泰国对中国的出口的数量比较大,2000年约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89.1%,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同年对中国的出口仅有9.9亿美圆,仅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6.3%。如果考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三国,对中国的出口仅有1.4亿美圆,仅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0.9%

总体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相互贸易发展增长比较快,2001年,虽然世界经济放缓和美国“9.11事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与东盟贸易仍然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84.5亿美圆,比2000年增长5.5%。其中中国出口173.6亿美圆,进口211.0亿美圆。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显示了双方贸易发展的潜力。

东盟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步增加。从东盟的统计分析,东盟对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比率不断增加,1994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6%到2001年增加到4.4%。东盟进口所占份额比起出口增加的更快些,同期从2.8%增加到6.0%

表5.2001年中国东盟11国对外贸易统计           单位:100万美圆

注:①单位为10亿美圆

资料来源:IMF《贸易方向统计》2001年年鉴,2003年三月;东盟网站www.anseansec.org

从具体国家来讲,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尽管对中国的贸易额比较小,但依存度却比较高。例如,缅甸从中国的进口依存度2000年达到22.1%,越南为11.0%

表6.2000年中国东盟11国贸易依存度统计             单位%

注:各国横行数字表示对数列国家贸易依存度,空数据表示比重不足已达到0.1%

资料来源:依据IMF《贸易方向统计》2001年数据整理

中国与东盟投资关系密切.东盟国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之一,1999年达到33.0亿美圆,2000年为28.6亿美圆,2001年为29.7亿美圆。东盟来华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来华投资21.4亿美圆,占同年中国从东盟吸引外资的72.1%。随着双方贸易交往的逐步扩大,中国从东盟吸收的外资正在稳步增加。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还很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到东盟的投资也逐年增长,2001年中国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共在东盟国家投资10.91亿美圆其中中方企业投资6.55亿美圆。

 

二、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合作的促进因素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合作之所以如此的密切和发展迅速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许多成功的促进因素。从东盟本身来讲,其经贸合作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而发展中国家又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区域内经贸合作产生的短期利益不显著;区域内各成员国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不大,产品相互竞争性可能远远大于相互间的互补性;区域经贸合作产生的贸易利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域内缺乏主导国家的积极推动等。而中国-东盟各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按人均GDP划分标准(表7):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人口占东盟的0.83%;马来西亚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占4.48%;泰国、菲律宾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占26.65%,其他五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人口占68.04%。新加坡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竞争力强,但其经济规模并不是最大,人口有限,市场狭小,难以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更多的商品市场,限制了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的带动作用。同时东盟本身经济总量不大,2001年GDP总值不到6000亿美元,总体竞争力不强,大多数国家竞争力指数为负,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规模,GDP已达一万多亿美元,正好弥补了域内缺乏主导国家的推动的缺陷。中国工业门类齐全,许多重要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第二,虽然我国人均GDP属于低收入国家,国家竞争力指数不高,但我国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二元特征,东部沿海地区有较现代化的工业,已经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初步发达的第三产业。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与东盟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基本国情差异甚大。这种差异是发展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与贸易增长的有利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和东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经济互补性

表7.中国—东盟2001年人均GDP(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1)的统计

1、资源上的互补。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和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来看,原料型的初级产品都占很大比重,表明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双方对对方的初级产品、特别是工业原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尤其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 中国将成为自然资源的一个巨大的使用者, 中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合作不止局限于进口, 还可能通过投资联合加工和联合开发来进行。因此可以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互补将是长期的与可持续的。

2、产业结构上的互补。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同东盟国家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产业结构层次复杂,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迅速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结构上,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技术部门,正在大量发展中间技术,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有相当的基础。而且,中国沿海和内地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中国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各国都可以在经济上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双方即使在相同的产业部门,各自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人们认为彼此竞争性较强的纺织业和服装业为例,中国的出口以纤维原料、纱线、坯布和织物为大宗,而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则以服装为主,而服装方面,双方在原料、档次、款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以电子产品而言,由于种类繁多,各国扬长避短的回旋余地就更大,不难形成水平分工。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的互补性是可以加强的。

3、贸易结构上的互补。

根据东盟秘书处公布的统计资料,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和以木材、纸浆为主的非食品原料,而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机电器具为主的一般机械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

表8 发展中国家按出口收入来源分组

   注:新加坡归于先进经济体 

数据来源:《2002~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8)统计数据所显示出的商品贸易流向特点充分说明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中一定的互补性。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市场之一,届时中国将全方位地开放市场,不仅仅对发达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开放。特别是在初级产品贸易上,东盟国家有相当的竞争力。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很明显,中国将成为东盟国家出口工业原料和初级产品的重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已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性分工。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类型,约占国际贸易额的七成左右。尽管我国与东盟都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产品结构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建立在产品质量和差异化基础上贸易格局将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进口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增加。同时产业内贸易将强化中国与东盟的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增强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

 4、技术水平上的互补。从总体上看,东盟国家科技水平偏低,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特别是研究、开发人才匮乏, 已经成为制约东盟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一方面中国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相当甚至落后于东盟国家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已建立和发展若干尖端技术部门,对东盟国家来说,中国所具备的研究及开发力量能弥补东盟国家科技发展中的不足。因此,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科技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5、资金方面的互补。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建设中都普遍缺乏资金。但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已有一定的资金盈余资金,特别是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的一些大企业集团和财阀,已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和能力,并向中国投资。中国虽然缺乏资金,但仍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并把邻近的东盟国家作为向海外投资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后,随着中国商业变得更成熟开放,中国会在东盟进行更多的投资。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的绝对金额还不大,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会很快的增长。

6、劳动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互补。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的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不差,工资更是低廉,而东盟国家中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均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因而中国与东盟可以在这方面互补。中国大陆目前具有13亿人口,不仅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而且正在成为现实的大市场。而东盟国家也是有4.5亿人口的重要市场,而且多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高于中国,在消费上与中国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市场,增加相互贸易还可以减少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竞争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中级阶段,因此在一些经济领域产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宏观上,这种竞争在资金、技术、出口市场、分工等方面都有表现。

1、吸引外资和技术上的竞争。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紧迫任务,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虽然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都很高,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尤其是维持经济增长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国家中都还需要大力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都需要投放巨资,这样,必须依靠引进外资来满足。

2、出口市场方面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市场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竞争中的一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来说,出口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如就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长方式等问题。扩大出口市场一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经济规模;二可利用出口所得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优化的步伐。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劳动力丰富,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相近,在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行业设置和产品生产上出现一些相似,造成某种商品出口市场接近。例如制成品产品,双方的质量、规格、档次接近,而主要出口国又都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因而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纺织品、成衣、鞋类等产品的出口上的竞争比较激烈。特别是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东盟各国的货币不同程度的贬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使得东盟与中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可能加剧。由于产业结构及外贸格局的调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这种竞争局面仍将长期存在。

3、区域分工上的竞争。过去较长时期中,中国一直被排除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之外,但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被卷入东亚分工体系中,目前中国在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本上与东盟国家相似,处在同一层次上,而中国与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产业技术国家的分工则是处在垂直型的发展模型上。尽管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吸引的大量日、韩、台等的电子、机械、汽车、石化纺织等产业,但日本等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也已经大批转移至东盟国家。东盟目前在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等方面的分工优势胜于中国。这必然形成中国与东盟之间在区域分工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与其说是吸引东亚资金的竞争,倒不如说是吸引东亚产业技术的竞争。中国手中的优势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一支训练有素的科技人员和工人队伍,而东盟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技术,加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而与中国抗衡,因此双方今后的竞争将会是更加激烈。

4、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讲,我们还可以用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立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具体的产业竞争加以研究。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具体含义是指一国在某产业上的贸易顺差(逆差)占该国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这是衡量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就是:

Tci=(Xi-Mi)/(Xi+Mi)

其中,Xi表示某年度某国在第I类产品中的出口额,Mi表示同期该国在第I类品中的进口额。在这里,竞争力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竞争力指数大于0,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竞争力小于0,表明该产业贸易逆差;竞争力指数趋近于1,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愈强;竞争力指数趋近于-1,表明竞争力越弱。

(1)东盟对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在对东盟各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时,采用东盟自身制定的贸易产品分类方法,考察其21个产业部门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出口状况。并根据上述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东盟在这些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

在进行实证研究时为了更好的体现东盟各个产业部门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分别采用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的进出口数据。这些年份的选择与东盟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有关的。93年东盟贸易自由化进程刚刚起步,内部各国之间正进行贸易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95年东盟处于经济高度发展阶段。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东盟产业受其冲击竞争力恶化。99年东盟经济开始恢复依靠经济结构改革和贸易结构改革,产业竞争力得到恢复和增强。2001年,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东盟重新寻找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表9.东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asean.org上的数据汇总而来

从1999到2001年的最新统计来看,东盟在动植物油脂类产品、木材及木材加工品、鞋类和一些其他未分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优势,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在0.6以上,即东盟在这些产品的贸易中保持很高的顺差。这些产品的一个共性是集中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东盟依靠东南亚的优越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工资,抢占了这些产品很大的市场份额。同期,在塑料制品、皮革制品、机械及电子设备、纺织品和服装、杂项制品和古董和艺术品等产业上,东盟的竞争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但仍然保持贸易顺差。东盟成员中比较发达的成员,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这些低技术密集型和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追赶下,东盟国家的优势在逐渐减弱。

    对于化学品和化工制品、金属汽车和武器装备等产品,东盟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贸易逆差严重。这些产品都是纯粹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因此,东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集团,在资金与技术上的劣势无法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从199年到2003年的历史来看,除了动植物油,食用原材料产品外,东盟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化工制品、皮革制品、汽车、机械电子设备以及光学仪器等产业,甚至从竞争劣势产业转变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这一方面是与东盟国家积极实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东盟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和其他经济一体化措施的政策协调,加强了东盟内部国家相互竞争产业之间的协调和重组,也对提高整体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2)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采用的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中的一位数指标来考察,选取的年份从1997年至2001年。

表10.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Intracen.org上的数据汇总而来

从中国产业竞争力指数发展趋势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最具有世界出口竞争力的是杂项制品。按照SITC 的分类标准,在杂项制品类别中主要包括服装、鞋类等产品。这些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人数众多、且流动范围广的廉价劳动力基础是分不开的。

在饮料和烟草以及食品和活动物等产业,中国具有一的竞争力,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进行此类商品生产,进而向国外出口有密切关系。

而中国在非食用原料,矿产品、动物油脂以及一些其他的未分类产品上的竞争劣势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虽然中国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很大,但人均水平非常低,且在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效率也较低,因此需要从国外进口。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出较大的贸易逆差。

我过的产业竞争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的是1998年和1999 年,几乎所有的产业竞争力指数在这两年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东盟国家为主的东亚国家大都实行了促进产品出口为目的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只有中国政府为维持东亚地区经济的稳定,避免出现恶性循环,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相应地,中国对东亚地区过家的出口明显下降,而进口呈现上升趋势,造成在统计数据上出现竞争力指数下降的现实。但是这种贸易逆差的出现或加大的原因仅仅是货币汇率因素造成的,并不完全是各国实际产业竞争力的真实体现。事实上,与1999年的数据比较,2001年中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均逐步回升,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印证了上述判断。

(3)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在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自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产业竞争优势之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双方之间贸易的竞争问题,即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在各个产业部门的贸易中,谁保持顺差,谁存在贸易逆差,从而具体针对双方相互之间的产业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竞争力系数=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东盟从中国的进口/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东盟从中国的进口

这样计算出来的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在这类商品上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越大,即东盟在这种产品上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同理,计算出来的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中国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计算出来的数据接近于0,表明双方之间的进出口大致相当,基本是相互竞争性的产业。为了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相互贸易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采用了1993年至2001年的隔年数据。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统计分类标准统一到东盟的统计方法上,根据东盟提供的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和东盟从中国的进口数据,来计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竞争优势。

表11.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asean .org上的数据汇总计算而得

根据上表中1999年和2001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东盟在动植物油脂、矿产品、塑料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纸产品和一些未分类的其他商品类别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中国的出口额大大超过从中国的进口额。在动植物油脂、木材制品的类别中竞争力指数几乎接近于+1。这些产品类别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上,根据上面对东盟与中国的个别分析可知,这些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正是东盟集团,尤其是东盟新成员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正是中国竞争劣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中国必将在上述产业部门中大幅度消减关税,直至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可以预计,在这些产业上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会越来越多。这将是东盟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更有效发挥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部门。尤其是一些东盟新成员国可以通过这些产业部门出口的增加,进一步融入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另外,在活动物产品、机械及电子设备和古董艺术品等类别上,东盟也存在微弱的优势。并且从双边贸易竞争里指数演变的历史中,也可以很明确的发现东盟的这些部门从具有贸易劣势逐步转变为贸易优势,并将贸易优势进一步扩大。

比较而言,在鞋类、纺织品和服装、金属制成品、武器设备和杂项制品等产业部门中双边贸易竞争指数都在-0.5左右,表明中国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东盟的这些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和中国相比,劣势十分明显。因此,在相应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选择上,东盟与中国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将继续发展这些行业,并在今后的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逐步扩大这些竞争优势;对于东盟国家来说,虽然这些产业曾经为东盟的经济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其明智之举就是应该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在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与中国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和政策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冲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化工产品、机械电子设备、汽车以及光学设备与精密仪器等部门,双方之间虽各有优势,但优势都不十分明显。而这些产业部门正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可以证明双方在这些产品市场上势均力敌,在双方的市场上互有份额。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既有重叠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但是可以从分析的过程中看出,竞争重叠的一面要远远小于互补互利的一面。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事实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消除疑虑,进一步加强彼此的信任和经济贸易合作,才是中国和东盟最务实的选择!

第一,双方应该认清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因为,这种角色不是建立在任何国家的单方面意愿的基础上的而是受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的客观的需要。作为中国来讲,就是要扮演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用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发展速度带动整个自由贸易区。因为无论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还是马来西亚,纵使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自身经济规模和市场的局限性,都不可能会有中国的推动力。要加强政府间的信任和支持。在不断拓展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的区域合作原则,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以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双方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构建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二,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互补性、提高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推动中国和东盟区域经贸合作、增强双方经济互补性的内在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国家在经济从发展到发达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对此,中国不例外,东盟也不例外。东盟国家经济差异明显,因此要区别对待。中国在经济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对于传统的产业,不是要放弃,而是需要向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转移,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支那三国是比较好的选择。总之,自贸区的建立更主要的是资源配置的合理,国际分工的合理,各国要针对自己的国情以及他国的情况,根据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选择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发展路线。首先要积极扩大内需。各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国内需求的层次和水平,全力培植和拓展国内需求的新增长点,重新构建满足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其次,要努力稳定和不断扩大区域市场。目前影响双方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不是生产能力,而是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各国应当根据自身经济的特点,努力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中国作为大国在市场、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同东盟各国在资源、外向型体制和已形成的分工体系等优势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和深化区内国际分工体系,努力拓展区内贸易规模。再次,加快产业和产品升级。各国应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注重技术进步,加快出口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各国还应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市场,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贸易恶性竞争,在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大力扶植和加快发展服务业,使新兴服务业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并要加强各国服务业的合作,增强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年 09期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FDI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3期

[3]刘曙光、竺彩华.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2期

[4]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与竞争[J].  世界经济文汇.1997 年05期  

[5]张鑫炜.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现状及前景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12期

[6]汪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问题探讨[J].  东南亚纵横. 2003年01期

[7]唐朱昌、龚斌恩.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和挑战[J]. 当代财经.2003年08期

[8]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 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9]王宗光、 王瀛.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互补性[J] .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10]关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综述[J]..对外经济研究所. 2002年7月日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11]欧阳欢子. 关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12]ISBN 7-80181-154-2宫占奎,孟夏,刘晨阳.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3]菲德尔·拉莫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14]ISBN 7-81000-824-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5

[15]王约翰、 陈萨拉-新加坡东亚研究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安排:机会与挑战: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附录1:东盟10国经济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统计年鉴—2001》,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经济信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993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与朝鲜半岛美术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朝鲜半岛地图

中国美术对朝鲜美术的影响可谓深远,在各种艺术样式中都渗透着中国美术的影响。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四世纪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建筑、佛像雕刻、佛画都传人到了朝鲜半岛

晴雯“嚣张”与袭人“隐忍”的心理分析 晴雯和袭人的辩论

《红楼笔记》之二百一十九晴雯,因了她的火爆的性子和一张利嘴,为人诟病,说是其悲剧,乃性格使然(见拙文《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吗》)。袭人,因了她隐忍的性格和一张善口,被人喜爱,谓其成功,乃做人之功(见拙文《《红楼梦》里袭人为什么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张小明[内容提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之中并且在历史上呈现出三个截然不同的互动关系模式,新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国际体系因素和中国国内因素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

扶持实体经济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政府为了保证自己发行的货币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货币的职能,必须对货币进行管理,形成了货币政策。然而,货币一方面降低了交换成本刺激经济;另一面超额的货币供给又能引发通货膨胀,阻碍经济。所以,政府要制定最佳

声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的实证分析》为网友白衣未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