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06’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对2006年的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正确与否,首先要看对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得是否正确。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2006年,中国的直销应该是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一年。这是因为2006年的中国直销有我国直销法规的指引,有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中国的直销将逐步走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轨道,和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一起前进。我们预计,2006年的中国直销的营业额将突破5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直销企业300亿元,民族直销企业250亿元。

一、中国直销业发展的机遇暗藏在我国政府“计划”变“规划”之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研究和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直销业在法治下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这就是“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提高2006年中国直销业市场化程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配置机制。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计划”和“规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长远性。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体制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以往的历次“五年计划”不同,“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统计显示,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超过99%。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委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73.8%,早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毫无疑问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认为,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性坐标。就是在这历史性坐标中,我们看到了2006年中国法治直销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十分诱人,因为“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出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提高2006年中国直销业市场化程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从“规划”的特点看,国家的宏观空间为2006年的中国直销业增加了市场的自由度。

我们认为,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性、微观性、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回顾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50多年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过去国家编制“五年计划”对产业发展的设计存在具体性、微观性、指标性的“三性”特点,因而产业发展的市场自由度比较低,企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度就相应比较高。直销与传统营销的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在于传统营销由于囿于中国市场成熟度提升较慢,因而传统营销的市场自由度也就受到限制;而直销则不同,其只有在市场自由度很高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健康。我国虽然是一个直销资源大国,但直销发展并不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市场自由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还不是很大。国家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而使产业发展具有了宏观的国家空间的特征。这一宏观的国家空间特征,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自由度的放开和提升。在这宏观的国家空间特征下,2006年我国的直销业发展的市场自由度应该说会有很大的提高,不会再出现象直销立法前出现的市场开拓受政府微观设限的情况,只要按照我国的直销法规运行,直销企业的市场定位、选择市场、市场开拓,就有了充分的自由。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06’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aihuau.com

其次,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器为2006年的中国直销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调节还是由政府直接决定,这是计划经济下的计划和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的一个根本区别。过去,我国政府也多次强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问题,但是,由于过去国家编制“五年计划”对产业发展的设计存在具体性、微观性、指标性的“三性”特点,资源配置缺乏一个比较功能完备的市场调节器。什么叫市场调节器?我们认为,市场调节器就是指配置资源过程中市场发出指令的“传杆装置”和市场发出预警的“安全装置”。我国直销15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直销市场对直销资源的配置缺乏“传杆”作用和“安全”作用。为什么?这是因为国家“五年计划”对产业发展的设计存在具体性、微观性、指标性的“三性”,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没有规则的背景下,直销市场对直销资源的配置有时失灵也就在所难免了。国家改“计划”为“规划”后情形就不同了,政府对直销经济的直接干预转为宏观调节(直销立法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方面),从而使直销市场对直销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既有了市场发出指令的“传杆装置”,直销企业可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又有了市场发出预警的“安全装置”,直销企业可根据市场的预警信号作出规避与防范的策应。

第三,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性作用使直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计划”改为“规划”的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今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活动不具有约束力。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立在对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2006年乃至今年5年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只有也只能在这“规划”下得以实现。可以想见,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2006年的直销市场对直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会得以充分发挥。为什么?这是因为直销市场竞争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情况,所以,市场对直销资源的配置作用可能会出现偏轨的状态,因此,政府对直销资源配置的指导性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2006年,国家在总的规划框架内,对直销行业将会适时提出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或建议,从而使直销行业将投资效益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直销企业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自主决定投资的方向。

二、宏观经济调控进入新阶段为2006年的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新机遇。

2005年以来,中央在前期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一些新

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央行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切入点的结构性加息政策;第二,继续加强对钢铁、水泥等国家限制性产业的调控措施落实工作;第三,利用行政性手段继续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行政性手段继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辅助工具;第四,决定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针对美元小幅升值;第五,以七部委联合下达关于房地产发展指导意见为契机,出台了直接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经过近一年半的宏观调控之后,目前相关数据显示宏观调控已进入中后期这样一个新的阶段。理论上而言,宏观调控进入中后期阶段应具备下述三个方面特征:① 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出现回落,并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② PPI指数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处于上游产业最前端的原料价格出现下降拐点;③导致经济过热体现在最终需求的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得到遏制。就一轮完整的宏观经济调控周期而言,理论上只要现实经济运行符合上述三个方面特征,即可预示宏观调控已取得初步成效,随后将进入宏观调控的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侧重于防止出现价格反弹及以防通缩为目的,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进入新阶段的分析,意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进入新阶段,为2006年的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CPI指数的合理状态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给2006年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创造了重新提升的新机遇。

2005年上半年, CPI指数呈现持续回落的状态,目前处于较理想的状态。据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8月份, CPI比去年同月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2%。1至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与CPI指数的合理状态相比,我国的部分行业产能却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目前已有包括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钢铁、汽车、电力、煤炭、铜、焦炭和纺织等在内的11个行业出现或者潜存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方面CPI指数的呈合理状态,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对矛盾的出现给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创造了重新提升的机遇。我们知道,我国直销法规出台后,中国的直销行业实际存在着萎缩的趋势。比如,约有80%左右的中小型直销企业的直销队伍处在分化、分散、分离状态,直销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状况。2006年正式实施直销法规,使原来不很规范的直销行业走上了规范化的法治轨道。但是,如果不改变直销队伍“分”和直销产品销售“降”的现状,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就难以实现新的提升。可喜的是,CPI指数的合理状态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为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带了重新提升的希望。这是因为: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的合理,为引导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提供了可能的机会。CPI指数的合理,是反映居民整体消费的理性程度。如果CPI指数忽高忽低,这就说明居民的整体消费存在着盲目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隐患。当下的CPI指数呈合理状态,这是直销界所企盼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合理引导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从我们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的支出并不多,占整个家庭消费支出的还不到10%。因此,2006年的中国直销行业的保健品市场应该十分广阔。二是产能过剩实际上反映了资源生产率低下,政府在加快结构调整中会放大中国直销业发展的能量。要在2020年达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如果我国延续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污染产生水平,那么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将可能是目前的4-5倍;如果要在环境压力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达到上述目标,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环境压力减少到目前的一半,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把资源生产率提高8-10倍。这三种“如果”的内涵就是要实现2020年达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的资源生产率。直销的过程,就是资源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按照数学模型演绎,直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结,其资源生产率的水平比其他行业要高出许多。亦即说,直销行业的资源生产率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的,这是因为直销产品生产的绿色化不存在有环境的压力。针对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国家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直销行业提高资源生产率能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充分显示,中国直销业发展的能量也会得到有效放大。三是CPI指数的合理状态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之间存在着社会福利消耗的现象,而直销是社会福利(产品福利、价格福利、服务福利等)最大化的行业,这为直销的重新扩张提供了潜在机遇。CPI指数的合理,体现了城乡居民消费的理性,但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却又浪费了许多社会财富,严重影响了CPI指数的不断合理化,使城乡居民为了追求更多的社会福利而可能形成不理性。所以,在CPI指数的合理状态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之间,直销的福利最大化的特点将会被政府所重视和被老百姓所认同。这是2006年中国直销业发展的一个潜在的提升机遇,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及时把握。

第二,我国政府实行价格逆向传导机制,为2006年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创造了重新规划和拓展市场的新机遇。

从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价格逆向机制,初步抑制了经济发展局部过热的局面。作为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房地产行业在得到初步控制以后,在其上游行业已基本完成了一次传导循环。比如,与房地产产业链最接近的钢铁价格在2004年下半年大幅下跌之后,2005年上半年再次下跌。距房地产产业链最远的煤炭价格从2005年7月份以后出现全面下跌,至此,价格逆向传导机制在房地产业上中游基本形成了一次完整的逆向传导循环,宏观调控初步目标已通过市场机制基本达到。分析我国政府实施价格逆向传导机制,目的是让我国直销业界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局部过热局面得到有效抑制,这为2006年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创造了重新规划和拓展市场的新机遇。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局部过热局面得到有效抑制后,直销利润会在社会利润总分配中得到应有份额。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社会利润是由各产业利润所构成。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经济过热会造成社会利润分配的不均衡。过热产业通过其不规则的运行,盘剥其他产业的利润,使过热产业形成暴利。如去年房地产的暴利就是通过抬高价格的手段,使城乡居民不得不压缩其他开支,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部分利润向房地产作了转移。直销是以促进健康保健消费的行业。去年,我国直销行业的利润较前两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消费需求曲线向房地产消费需求作了倾斜移动,因而间接导致直销业利润向房地产这一过热产业转移,使直销行业利润的增长受到了一定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价格逆向传导机制后,2006年经济发展局部过热的情况将全得到很大改观,直销经济的利润在整个社会利润的分配格局中,将会提高较大的增幅比例。因此,中国直销业重新规划和拓展市场,将是2006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认真规划和拓展市场,即使2006年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利润分配的公平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在社会利润总分配中提高直销利润的比重。所以,只有把政府实行价格逆向传导机制作为中国直销业重新规划和拓展市场的新机遇,我们才能使直销适度转“热”,达到在社会总利润分配过程中直销利润比重的位置前移的目标。

第三,2006年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为2006年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创造了重新扩张的新机遇。

2006年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将受到进一步的挑战,中央政府将会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量。如果明年经济增长减速,政府应该会及时推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我们认为,政府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应该有所增加。这样做有助于保持2006年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所所带来的变化,给2006年中国直销业的发展提供了重新扩张的喘息时间,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十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有了飞跃的增长。在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过程中,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九五”末的15%提高到2004年的19.3%,国家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将努力优化投资消费结构,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长期指导方针。在当前投资持续高增长、投资相对偏热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刺激消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解决中国储蓄率攀高的问题是刺激不了消费的。城市人口迅速老龄化是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灰色收入也是高储蓄率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人口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收益,加上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退休金体系,中国许多居民也享受不到政府出资的医疗保健福利,所以形成了高储蓄率。因此,解决中国居民高储蓄率问题,鼓励消费来拉动内需,使其取代对外贸易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又一动力,已经成为中央决策层的共识。这对直销业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消费没有亮点,因为该消费的都消费了,不该消费的由于收入问题很难增加消费。面对越来越高的储蓄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无能为力,而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问题,首先要解决医疗、社保等问题。但是,往往被人们不太重视的健康保健消费却是解决中国居民高储蓄率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扩大人们的健康保健消费,这是21世纪中国民生的大问题。中国的直销业就承担了提高中国公民的健康水平的历史重任。我们认为,中国公民在缓解其他重大消费(如住房消费、就医消费等)矛盾的情况下,健康保健消费是他们的首选消费,中国的直销业应该积极推动中国公民的健康保健消费,这样既能为解决中国居民高储蓄率问题作出努力,又能为带动我国的健康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2006年中国直销业能够重新扩张的新的机遇所在。

三、中国经济渐趋“软着陆”之势,是2006年中国直销业法治下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既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紧缩,物价处于平稳的区间。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各种环境来看,宏观经济既面临着有利因素,也面临着不利因素,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看,农民增收难,企业亏损增大,给2006年消费投资的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从国际环境看,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利率走高的趋势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筹资成本提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与此同时,2006年宏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三大有利因素:2006年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将继续改善,煤、电、油、运的供求矛盾将逐步缓解;从基本面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前期投资的产能逐步形成实际生产能力,供给层面的瓶颈约束在减弱,整个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比较强劲;从国际环境看,虽然高油价会带来不利影响,但这轮油价上涨并没有导致世界经济的萧条,美、日、欧经济增长稳健,为我国经济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分析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低,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规模受到遏制,居民消费增速有所上升、煤电油运瓶颈现象明显缓解。事实说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软着陆”的“红地毯”也已基本铺就。我们作这样的分析,就是告诉中国的直销业界:中国经济已经渐趋“软着陆”之势,这是2006年中国直销业法治下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中国经济“软着陆”与我国直销立法,显露出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好兆头。

2006年,是中国法治直销元年。直销元年遇上中国经济的“软着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直销业发展的一个可喜的好兆头。这个好兆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的直销经济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直销立法,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政府已把直销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将会正式纳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新近出版的《法治下的中国直销》一书和发表在去年9月号《直销世界》上的文章《法治下中国直销的变局与出路》,都作了详尽论述,因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再作具体阐述了。二是经济的“软着陆”为中国直销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中国直销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态势是中国直销业需要发展的内在驱动源。比如,银率机制的改革、取消利率波动上限、减少经济对银贷的依赖进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这些微观机制的改造方面,与市场机制的完善得到了很好的有机结合,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包括直销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运动细胞,使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充满了活力。我们只要不抱偏见就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民族直销企业申报直销企业资格的积极性远胜于外资直销企业的现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经济“软着陆”为我国“十一五”开局扫清了发展障碍,而这些障碍正是中国直销元年开局的发展障碍。

2006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调控政策,所谓“双稳健”就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在目前不变,因为2006年的生产过剩的情况应该会比上年严重,但是需求还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按照需求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经济增长8%没有问题,而8%对中国经济是一个不错的增长水平,不会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化。所以,政府明年开始实行略紧的货币政策,加快货币回笼速度,放缓基础货币增长,理顺资金的价格,在刺激内需的同时把反过剩的措施预热,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把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中国经济的这一“软着陆”,就为我国“十一五”开局扫清了发展障碍。宏观上的分析令我们得到鼓舞,从微观上分析也会令我们得到欣慰,因为我国“十一五”开局的发展障碍同样也是直销元年开局的发展障碍。比如,通货膨胀率升高会加剧经济的过热,私人资本就处于停止运作的状态,社会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也就出现了畸形配比。从宏观上看,这是我国“十一五”开局必须要扫除的障碍,从直销的微观层面看,这也是必须要扫除的障碍。为什么?这是因为社会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出现的畸形配比,直接会影响中国直销产品对市场的供给,直接影响直销企业对直销市场的开拓。直销市场需求与直销市场供应是整个社会需求和市场供应的组成部分,如果整个社会供需出现畸形配比,那直销市场的供需也会出现畸形配比,导致直销经济发展缓慢,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中国经济“软着陆”为我国“十一五”开局扫清发展障碍,实际上就是为中国直销元年的开局扫清了发展障碍,这正是我们直销业界所企盼的。

——中国经济“软着陆”标志着中国“十一五”开局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法治直销元年的直销开局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通过政府的积极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经济“软着陆”就成了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良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由于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的良好,也就标志着2006年的中国直销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法治直销元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我们在前言中所说的要承担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重任。这一重任能不能承担好,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在于中国法治直销能不能在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有一个良好的表现。考量这一问题的主要标志,就是看中国法治直销第一年的起点是不是“新”。一是要“新”在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有效衔接。据我们了解,去年直销法规出台后,许多大型直销企业就注意研究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原则、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要点,为2006年的直销发展做规划上的准备。我们相信,2006年中国的直销业发展,将会在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有效衔接上有一个新的亮点。二是“新”在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同步。中央提出,2006年要成为我国“十一五”规划良好的开局之年。中央的这一要求,也是对我国的直销业提出的。因为中国的直销业是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直销元年的开局只有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同步进行,才能使我国的直销在2006年有新的发展起色。三是“新”在中国的直销业是我国经济进一步“软着陆”的健康力量。目前我国经济“软着陆”的势头较好,但在2006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样才能使经济“软着陆”避免付出不必要的缓冲成本。作为中国的法治直销业,应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软着陆”的积极的健康力量。这也是2006年中国直销业发展起点“新”的一个重要表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9382.html

更多阅读

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直销 中国直销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中国的直销行业开始进入了法制化时代,行业规范和开放已成为趋势,也标志着直销业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相约中国——健康发展》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世界直销协会联盟WFDSA主席、如新企业集团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新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体形势判断(一)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6.5%,占GDP

中国直销业发展前景 中国直销的发展将走向何方?

将直销市场规范运营进行到底  众观国内直销市场——历经了近二十个年头商战中硝烟弥漫的洗礼,直销在中国历经风风雨雨,直销商久经磨难,是他们用苦水、汗水、泪水托起了中国直销大船。在早期,从小规模的数十家大中企业经营到现在的大

声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06’中国直销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为网友革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