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一个文献综述



问题的提出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已经推行20多年,1990年代以来,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却是障碍重重。为什么会存在很大的阻力?实际上是个激励相容问题,即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存在冲突,协调冲突就要让个体激励与社会目标相容。只有二者趋向一致,才会出现合作的纳什均衡。推行循环经济模式,须做到既循环又经济,也就是说既要遵循生态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正如张天柱(2004)所言,“要让市场讲出生态真理”。“由于客观现实的经济系统是分层的,因而在特定分析空间中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及其外在表现——经济现象,都是由微观层次上的人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任何经济学理论,即使是那些不直接研究微观主体行为的经济学理论,都必须以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由此形成的系统均衡为基础”。(叶初升,2005)。经济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市场发挥作用,市场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定义良好的微观主体。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的运行规律,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为循环经济理论寻求坚实的微观基础,解析科学的运行机理,得出合理的制度解释,从而形成逻辑自恰的经济学体系,并为循环经济实践探索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由于“目前还没有人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加以完整的论证”(徐大伟,王子彦,2005),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循环经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由观念传播、概念诠释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建构阶段。当前的研究涉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逻辑过程乃至评价指标、战略对策、实现路径等方面。笔者拟从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进行回顾。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上,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被视为循环经济的基础(朱铁臻,2005;范跃进,2005;张路,2005;莲果,王淑芳,2005)。张录强(2005)则认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在发展理念上,提出新的系统观、发展观、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郭柳琴,2005;彭易成,张霞,2005);在效率评价和目标要求上,提出循环经济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理想目标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维整合(王文飞,2005)。上述观点基本上都是以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试图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学的逻辑过程,很难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在实现机制方面,就缺乏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那么在操作模式上就无法做到长期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循环经济的理论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经济伦理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让位于生态中心主义,体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即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从环境屈从、环境破坏到环境友好;在经济增长模式层面,在要素投入上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财务资本节约型到自然资本节约型;在经济效益上从粗放式的价值转移到集约式的价值创造;在经济形态层面,从物本经济转变为人-自然为本的经济,从生产经济到服务经济;在技术运用层面,强调经济活动的软化(知识化、信息化,亦即减物质化或轻化)和绿化(生态化)。由此可见,资源减量化不是简单的减物质化,而是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和经济学基础的严峻挑战。

 

    三、循环经济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范式方面,冯之浚(2005)在《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序言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从强调人力生产率的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即所谓“四倍跃进”(魏茨察克等,1996)。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绿色企业(群)、绿色技术和绿色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建立了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模式,并论述了循环经济系统中企业与技术、环境的协同机制、生态位机理和以系统集成的功能经济导向(杜世勋,曹利军,2005)。部分学者还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学(奈民夫·那顺等,2002)。张天柱(2004)从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学科界定。他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任务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建立生态产业系统,借以不断改进经济体系的生态质态;其核心内容就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吴季松(2005)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为主要特征的新循环经济学。周宏春(2005)认为,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是指生态学意义上的循环,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生态学上的循环,主要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和代谢。

上述研究不足以形成严密的经济学逻辑,需要在微观基础及其运行机理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循环经济的研究离不开经济学的范畴。从循环经济出发,学术界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作了多角度的评析,并把传统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对比(杨雪锋,张卫东,2005;彭易成,张霞,2005;王文飞,2005)。刘思华(1999)把传统经济理论称为“生态环境外因论”,循环经济理论应是“生态环境内因论”。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吴玉萍,2004)。基于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寻求合理的经济解释,现有的研究结论还处于因然阶段,使然尚未涉及。

在研究方法上,有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生态学方法(孙启宏,段宁,2005),还有包括结构功能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系统控制论的系统科学方法(李长安,2005),系统科学的学者主要运用能值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学者主要运用价值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者主要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如吴季松在论及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中提到了“经济系统控制论”,在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提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并提出了新名词——“循环经济学”;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对循环经济作了有意义上的经济论述;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牛桓云还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徐大伟,王子彦,2005)

 

   四、循环经济概念、内涵及分歧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一个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环境是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根本认识出发,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标志性的特征是遵循“4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开始引入我国。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则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任勇.中外循环经济的比较.中国环境报.2004年7月2日)。具体讲,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3R(reducing, reusing,recycling)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吴季松(2003,2005)则提出以新的5R,即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修复(repair)等原则。

吴玉萍(2005)认为,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应反映出以下五个要素:一是循环经济的定位,或者说提出循环经济概念的关键目的;二是外延,明确给出概念所涉及的领域;三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四是区别于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根本特征;五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邹平座(2005)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一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二是指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不能只把循环经济理解为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应当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而不能单纯地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循环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文化等三个基础资源整体的良性循环,不仅仅指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如过分重视经济运行中的自然要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能会过多地强调行政性措施,与市场经济规律发生冲突,造成资金投入的低效率和损失,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是把以往的总产出管理和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化为社会总价值管理和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且把经济分析的空间由市场空间拓展到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

张录强(2005)提出循环经济的三个循环:一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循环净化和可更新资源(生物、水、大气、土壤等)的循环再生,这是自然行为,需要很好地加以维护和利用,才能持续地为人类造福;二是经济系统中非更新、可回用资源(即:在自然系统中几乎不能通过循环、再生,但在人类生产消费体系中可以被回收利用的资源,如:金属等)的循环利用,这是人类的社会行为,需要有组织推动、监督,才能顺利实现;三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只有使经济子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行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循环的自然行为互为补充,并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在这三个循环中自然循环是依托、是基础,经济循环是关键、是途径,复合循环是目标、是结果。(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5(3):24~26;101。)

谭根林(2005)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学者的定义。他认为,“循环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经济循环运动的科学,人的经济循环运动指的是人不断将环境要素转换为产品,将产品分配给不同的人,产品不断退化为环境要素的过程。”而且,产品的循环运动作为客观存在,就是环境要素---产品---环境要素的转换过程,故,没必要再提所谓的循环经济。如果把产品退化而来的环境要素转换为产品,就更加需要技术,所以,技术是产品循环运动的关键。该定义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创新意义。如果按照上述定义,称之为经济循环学也许更合适。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生态化,生态化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节约型经济系统”,而不是“循环型经济系统”(欧阳志远,2004)。应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因为“循环型经济”虽然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但是在自然资源中,从原材料来看,有相当程度的难以循环性;从能源来看,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根本就没有循环性可言;仅以环境要素出现的资源,就更加不可轻言循环。而节约型经济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欧阳志远,20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9229.html

更多阅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订单教育的理论基础

     订单教育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着实践比理论要长得多的路。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不会是凭空而来,虽然订单教育的提出在我国仅仅只有十来年的历史,但在追溯其源头和由来的时候发现,它却是非常悠久和复

2017经济发展六大信号 发展循环经济的六大抓手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循环经济加速前行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循环经济从理念逐渐变为行动,在全国范

翻新轮胎的鉴别 轮胎翻新搭上循环经济的车

   变废为宝,将污染变成商机的可能性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7月19日,亚洲最大的橡胶制造厂澳大利亚顺行橡胶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顺行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捷计划”,在中国广泛寻求合作者,共同开展翻新轮胎业务。该公司总经理不莱恩

循环能源模块 生态能源是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内容提要】天然气、核能、煤炭、石油、水、电、太阳能等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能源的主体为天然资源煤和石油,用一点就少一点。天然资源总有枯竭耗尽之时,许多地方的煤矿已采空,油田产油率下降;天然气长途输送、

声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一个文献综述》为网友失恋何止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