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跨国公司的传播总监来到《新智囊》编辑部,应该说她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抱怨的。事情的缘起为《新智囊》同这家跨国公司有一个栏目合作,这位总监也算得上《新智囊》的知己,不然也不会有什么合作,而正因为有了合作,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看《新智囊》的问题也愈加真切,也愈加不能容忍,而她恰恰是快人快语的热心人,一古脑地把所看到的问题机关枪似地发射出来,从版式设计到文字雕琢,甚至细到广告版位安排。《新智囊》的领导层对这位总监的来访予以了高度重视,悉数参加了面对面交流,尽管听到其所指出的问题时难免耳红脸热,但从内心里感到:“这样的客户实在太少了”,即使我们想沦于平庸,客户也不会答应,为什么、凭什么要与一个平庸的杂志合作呢?这位总监还一再解释:“我不是恶意地提出问题”、“我们是在一条船上”。其实,对我们来说,能听到这些抱怨已是非常大的福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新智囊》一直跟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虽然我们是一家不大的杂志社,也没有走出国门,但在这合作之中却每时每刻地感受到了其中的痛楚与挑战,从经营理念到做事标准,从操作流程到人员素质,这期间也可以说是国际化的阵痛。
![顾客抱怨 顾客的抱怨是磨刀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242296117180.jpeg)
最近看了一些外电的报道,说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日本人甚至说:“全球化就是中国化”,在我们看来,这里面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市场,二是规则(或者说是标准)。不管从哪个方面讲,中国企业都是受益者,当然,《新智囊》亦蒙其惠。事实上,顾客的抱怨总是在意料之外,又有些在意想之中。因《新智囊》对客户系统做了新的梳理,有些读者个性化标识发生了改变,我们收到一位读者的质疑:“假设贵刊赠予我的杂志其个性化标识如果不是刻意的一种分类显示,那么,这种个性化标识的变化,则表明贵刊可能在设计、编审、数据库维护、付印把关、分发寄送等某个环节工作方面的不够细致、完美!而这应当是一种原本可以不难避免的缺憾。而这(如果)确实属于一种不足与缺憾的话,则这种瑕疵,可能会对贵刊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以为今后稍加注意还是值得的、也是不难的。”诚然,客户抱怨没有小事,我们也深知《新智囊》并不完美,但在追求完美上我们一定会坚定地同客户和读者的期望站在一起,“因为不是第一,所以更加努力”,记不得这是哪家企业的口号,但我们愿意化之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