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所谓“垃圾”食品,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其质量是优于大多数中餐的。对于麦当劳来说,在中国市场,其质量是输给了肯德基的。在常规理解上,因为对某种商品质量的认同所以产生了消费行为,质量导致了市场的格局。但反过来思考,质量又是由何而定呢?
质量是比较出来的,产品之间或者产品与标准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产品的使用与消费者的预期之间的比较。无论如何比较,质量这个表象上理性的词实质上是完全感性的。更生动些说,质量不可能是完全的公平和量化的结果,不等同于简单的实验室数据或检测机构的评估,更多时候,它是“选举”出来的,由市场说了算,你甚至可以用“人言可畏”来表达心中的不平,但情绪是无法改变格局的,你得了解市场与质量之间的“不可告人”的瓜葛,反之就是无知者无畏式鲁莽,并继续承受相关的损失。
达尔文进化论关于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力量等观点,虽然至今仍有很多学者质疑甚至反对,但这个关于人类及自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理论本身也因“适者生存”而占据主流。同样,对质量的理解“照搬”这套理论尤显适合,它可以近乎完美地阐释关于“质量”的前世今生。
一类产品的出现好比新的物种诞生,繁衍-淘汰-进化,产品的质量对应于物种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各自的前途和命运。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界的“市场”,市场就是产品的“自然选择”。对于年轻人市场,百事可乐的“质量”优于可口可乐。在韩国,现代汽车“质量”优于丰田。
质量并非由产品的制造者、检测者、流通者、消费者当中的任何一个所决定,而是由他们共同形成的市场来决定的。长虹、康佳、TCL等彩电的量化检测指标均逊于厦华,但这个所谓的被掩盖的真相“夭折”于信息不对称,现实的结果即大家一致的看法是长虹们优于厦华,无论从价格和销量上都可以印证。在产品“食物链”中,质量信息传递的衰减或增长程度非常关键,好的质量,既是设计生产的结果,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更需要为人所知、所受、所用、所道,即由市场说了算。
市场与质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复杂的,但我们仅通过其中最简洁的一个逻辑分析,就会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对本文观点的思考。市场好了,就会反过来给企业带来更多资源,用于质量的改进和持续提升,形成“质量-市场-质量”的良性优化循环;反之,市场的低迷会进一步削弱企业对质量的支持,就会出现两种结局,要么夭折,要么孤僻地偏安一隅。
显然,可不要就此认为,低劣的产品假以高明的包装推广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结论,市场的好处就在于她有自己的法则,当然包括优胜劣汰和自洁净机制,这才是“市场决定质量”的基础和动力。假冒伪劣在市场面前,可以红极一时大捞一把,但很快便会露出狐狸尾巴,盛行一世的只有持续的质量。也就是说,在价值观和结果上,市场与质量可谓是殊途同归。
最后,要说的是,这里一定存在某个灰色地带,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时期,不少企业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转变,即从某个并不光彩的“低质量”开始,后来基于发展和财富积累在某个时刻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就此走上质量的正途。这也算是市场对质量的另一种贡献。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于质量来说,市场就是春天。市场决定质量,对于这个听起来并不容易接受的结论,值得好好品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