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北省钢产量5641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20.71%,为我国的产钢第一大省,仅河北的钢产量就相当于世界第三大产钢国美国(9854万吨)的57%、第四大产钢国俄罗斯(6428万吨)的88%。上述一组数据说明,单从数量看,用“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来形容我省的钢铁工业的确不过分,也可以说,钢铁产业是河北省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唯一产业。从钢铁工业对我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角度看,它也不愧为我省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我省是钢铁大省,但不是钢铁强省。钢铁产业虽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市场仍在看好,但这种优势却在弱化,河北钢铁亟待在变革中“重生”,使河北成为钢铁强省。
一、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全省目前钢铁企业小而分散,全省5000多万吨钢由200多家钢铁企业生产,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仅有唐钢、邯钢两家, 50万吨以上企业只有40家,5000万吨钢的背后是一大批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
2.产品结构趋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我省绝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螺纹钢、高速线材、窄带钢等普通建筑钢材,可替代进口的高档产品寥寥无几。低档次、趋同的产品结构导致众多企业在同一领域恶性竞争,而在高精尖产品市场上却鲜有河北企业涉足,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河北钢铁业健康成长。
3.部分企业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
4.资源危机渐趋严重。钢铁工业消耗的主要是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且数量巨大,我省铁矿石储量虽然较大,但多为贫矿,满足不了大规模发展钢铁行业需求。据估算,我省每年要生产5000万吨生铁,至少需要7750万吨铁精粉,按本省自产3500万吨计算,其余4250万吨铁精粉必须由国内其它地区或国外供应。在焦炭方面,我省钢铁企业大多数没有焦化生产支持,目前焦炭也成为钢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水资源方面,我省是严重缺水省份,但由于钢铁工业急剧扩张,新水用量每年需增加4亿立方米,十分吃紧。
5.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同时,钢铁行业产出的废渣、废气、废水等有毒有害物数量也大得惊人。我省查处的污染案件中,钢铁项目占很大比重。冀东地区一大批小炼焦、小轧钢企业屡次治理,屡次反弹,令环保部门头疼而无奈。一些小企业至今仍采用热烧结矿、土烧结矿工艺和土法炼焦等落后生产工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往往无法挽回。
二、政策及市场环境对我省钢铁产业的影响
1.政策环境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全部取消钢铁补贴、钢铁产业新政出台,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作为钢铁第一大省的河北,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对我省的钢铁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2004年,我省钢材出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出口值达6亿美元。但出口的品种多以钢坯和低附加值的螺纹钢、线材、型材为主。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我省一些钢材出口可能受到抑制,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这势必造成部分产品供大于求,尤其是普通类钢材产品价格走低,从而使我省部分过剩产能通过市场被压缩;钢铁补贴政策是为了限制钢厂产能、稳定钢价而出台的又一措施;而钢铁产业新政将对我省钢铁产业产生三大影响-促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重组步伐,加快向沿海、优势地区转移。
2.市场环境的影响。今年二季度开始,我国进口价格上涨71.5%,使我国吨钢成本上升210元左右;2004年以来,全国性的能源紧张加剧了冶金行业的成本压力,来自煤、电、油、运方面压力的骤然加大,使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许多;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国外铁矿石的采购成本,有利于矿石、石油、废钢等国内紧缺资源的进口,同时,人民币升值对于钢材出口来说,显然增加了难度,国产钢铁产品出口将可能减少,国外钢材进口将会增加。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钢铁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为推进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引导投资方向,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我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河北省人民政府早在2004年6月就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为制定我省“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充分分析了我省钢铁工业的现状、问题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方针,围绕“抓品种、抓质量、抓整合”,加强宏观调节,通过增加高精新特产品、减少低档产品,上经济规模的大项目、压分散落后的小型钢铁生产能力,扶持优势企业、淘汰劣势企业,即“增高减低、上大压小、扶优汰劣”,建设工艺先进、装备精良、品质卓越的钢铁工业强省。遵循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环保、加通运输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扶持、壮大、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节相结合,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按照国家的钢铁产业新政和《指导意见》,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省的钢铁产业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和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抓住首钢搬迁和曹妃甸港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使我省的钢铁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建成以曹妃甸大钢铁和邯钢为龙头的南北两大钢铁基地。
2.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钢铁企业以资本和产品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战略整合,以达到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扶优汰劣,优化产品结构。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依靠大型钢铁企业,积极发展环境友好的高档板带材产品。当前重点发展的钢材品种是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不锈钢板等。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钢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关键技术、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5.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速淘汰落后技术设备。支持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落后工艺、产品和技术必须坚决淘汰,禁止采用国内外淘汰的落后二手钢铁生产设备。
6.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工业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充分挖掘其在能源,水资源、物料利用方面的潜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7.合理开发和利用省内矿产资源,强化境外矿产资源利用力度。进一步强调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鼓励大型钢铁企业进行铁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开采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对滥采乱挖行为进行必要处罚和整顿。大力支持和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建立全球矿产资源战略保障体系。
(课题组长:王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