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世纪的交替之初,两岸加入WTO后,整个中国市场的环境由几个动态的因素,交织成前所未有的景象,我们可以说,新的历史正在被创造,是混沌不明的,这些现象难以只光凭某些理论或某些大师的预言来预测环境的动向,这几年世界环境的改变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世人用了许多的字汇去描述这时代,用颠覆、吊诡、快速、不确定、、乱流、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但以 [ 不曾经验过] 为最恰当,现在的世界面对不景气及求生存的压力下,然而出现中国这市场,他的潜力及发展的可能性,成为世界的焦点,再加入WTO更是 [江山如此多娇美,吸引无数英雄相竞折腰。] 近二十年来,廉价的资工造就大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加上十三亿人口所行成的广大市场,是服务业发展最佳地点,现在全世界顶尖500大的企业中,至少有7成的企业加入市场来逐鹿。
对中国本土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一、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但与其它历史悠久、有高层次的科技及成熟的管理系统的跨国企业相比,仍有不足之处。
但现在时代的动脉就是以极速在进行,又要求超越应该忍耐的限度,一般正常的发展大概需要20年左右,但在中国却被要求在五年就跑完,其情况是不容缓大陆慢慢的学习发展,有位内地知名企业CEO说:[现在许多企业是在奔跑当中,再回头学习如何走路。],这句话点出企业的苦衷。
不适的企业困难及习性
有些大陆企业若早期和跨国公司有合作的,在今日的环境会比较有出色的表现,当然不是没有例外,也有企业凭着领导者的优质策略,掌握趋势,落实执行力因而成功案例也不少,但在这充满机会及威胁的大环境里,管理体质赢弱的企业也不少。
在极复杂快速的环境里,决策的过程,不够严谨。许多CEO的决策,常以自己的经验判断,直觉成为决定一切万灵丹。但是企业管理决策理论包含三个要素,其一是定性分析,包含了专家的建言,高阶主管的看法,或是管理直觉的判断,但之中却又太过于偏向高级主管的判断,常形成官大学问大的情形。
其二现场管理。许多企业有深入市场或是对操作市场一定之了解,但却常常忽略市场调查之重要性。
其三数据管理,决策者藉由准确的信息及数据来分析出有用的资料来供决策之用。但许多企业的MIS决策系统还停留在财务及进销存操作系统中,没有高阶战略决策的情报系统。
在来是过分迷信[大气] 的策略做法,所谓大气,就是以强占市场,扩大销售量,追求采购规模,成为企业追求之极至,至于如何精耕市场,建立优质营运管理系统及团队反倒成次要目标,于是大量广告、快速圈地,多角化之投资,以及价格战作为竞争利器,甚至以先买再卖的采购策略提升采购条件,因为可以降低进货成本,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当策略的运用,在环境处于平顺的时候,是较难判断的,能通过不同情况的考验,才是思虑谋深的策略。
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团队及系统的Know How来满足公司的快速成长的需求,有些企业对自己的发展快速,也是始料未及的。假设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恰巧站在风口上,当大风一吹,就振翅而飞,大陆的各行各业现在都已在飞扬的阶段,若不能有效的掌控局面,就会像断线的风筝,就会非常可怕。
因为低价策略没有利润而损害到营销生物链的失衡,在行销的过程中,都有数个营销角色存在着,彼此提供对方所需,但因为打价格战而造成利润变的极少或消失,迫使最源头的制造商要去除或是减低中间的制造商的功能,来减少开销,直接将服务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样还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大陆地域广大,相对差异化也多元,更加深服务的复杂度,若省去中间商所做的调整,导致最终结果将兵败如山,也让消费者无法获得应有的服务。
应变的方法
要如何解决上述所说的困难?我可将之归纳成四点:
一.建立强势品牌及服务优势;打着不同于其它企业的服务及有水准的产品,且持之有恒,来建立自家的口碑。
二是移植国外的系统管理技术;孔明借东风来烧敌营,我们也要顺势善用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及科技技术,TRY AND ERROR及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也不能满足大环境的快速变化。
三.企业管理营运回归到基本面,要以长期经营的观念去引导企业政策的走向,而不是滥用非不正常的策略,以正常的经营情况,所赚得的利润还可回馈于顾客,做出更好品质的服务,吸收更稳定的顾客群,来达成长期经营的目标。不要太依赖所谓的营业外收入,应该专注在自己的核心产业,并以科学及人文管理并重,来建置优质的气质文化及操作系统。并有效率的培育人才。
四快速学习,包裹本土化形成创新,有效的从国外吸取经验学习,对本土的企业投资报酬率报酬最高,因为可提供学习的管理经营模式很多,而国外已成事实的的经验,在大陆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再加上大陆市场广大,可运用发挥的的范围也大,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明组织的竞争优势,也提及到组织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将有效率的管理技术,包裹本土化创新,推出最受本土消费者认同的全方位顾客满足方案。
市场的开放,对中国而言不只是给自己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全世界开发这市场的机会,如何将自己的弱点,也就是本土性转化成优势,以及将技术不足的地方,快速的吸收过来,是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