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而动,进行战略转型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每家企业都会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随之而变或固步自封。固步自封虽是死路一条,却是熟门熟路;随之而变固然能够带来企业的生机,然而在全新的领域里无疑也是一种冒险,尤其是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根本就缺乏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
IBM就曾经面临着这样的危机时刻。过去,IBM公司一直以“硬件供应商”的形象来给自己定位。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硬件等作为IBM传统的支柱产品,其市场已经开始步入衰退期,利润越来越薄。IBM陷入困境,命悬一线。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成了该产业最主要的增长点,当中,网络解决方案和服务占据了营业额的2/3。而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新经济时代,效率是竞争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遂成商家追逐的热点。
郭士纳接任后,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全球市场的变化浪潮。于是,他提出了网络运算模式,并于1998年进一步发展为“电子商务”。现在,承袭着郭士纳的管理思想,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IBM全新推出了引领行业潮流的“随需应变”的战略目标。
然而,IBM之所以成为一家真正成功的企业,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定下了正确的战略目标,最主要的是,IBM本身的体制中所具备的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使它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为配合公司战略目标的调整,IBM通过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种手段对IBM的业务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突出IBM适应全球竞争环境变化的核心业务,IBM从一家单纯的“硬件供应商”一跃而成为一家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独立出去,兼并进来
郭士纳经营理念的核心是:就本质而言,IBM公司应该成为一家专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因此,软件成了IBM新的灵魂产品,公司的主要调整行动都围绕着软件系统进行。
IBM对公司的软件事业实施了雄心勃勃的再造计划。原先还只是IBM的一个软件部门,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相对独立的软件企业。其软件人员的自主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在软件开发标准方面,IBM一改过去封闭自守的风格。过去,IBM开发的软件只能在自家的硬件平台上运行,不能与其他厂商产品兼容,十足的惟我独尊。这种作风在过去可以行得通,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如果产品不能与别人共享,其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乃至于失去全部的市场。大势所趋之下,IBM终于放下了高傲的架子,采取开放的姿态,其软件不再受限于自身的硬件平台,在各大商家的产品平台上均可运行。比如,在Java软件开发方面,由于Java是互联网络上能够跨平台作业的通用程序,可以在多种电脑系统上使用,故这一新兴领域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IBM目前的战略是,将万维网服务器作为主要的工作平台,使所有的IBM系统与其他网络的计算系统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IBM的软件市场也因此急剧扩大,在国际互联网络软件系统、群组软件应用系统、数据库软件系统、应用开发工具系统、系统管理等各个关键领域之中,分兵出击,连连报捷,市场份额上升。
除了把软件部门独立出去外,IBM也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兼并行动,目标是针对那些在软件创新方面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兼并行动带给IBM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使IBM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介入自己之前所陌生的领域,并且达到行业领先地位。如1995年IBM斥资35亿美元收购莲花(Lotus)公司,该公司拥有世界第一的群件系统Notes 和台式电脑应用软件系统Smart Suites。兼并莲花公司,掌握了这两种软件系统,令IBM公司如虎添翼,也促进了IBM公司尽快向网络世界挺进的战略转移。
IBM对Tivoli公司的收购也可谓一大胜利。Tivoli公司的网络管理产品由于迎合了IBM公司的需要,IBM公司斥资9亿美元兼并了Tivoli系统公司。此举令IBM公司在分布式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产品水准突飞猛进,迅速达到行业领先地位。
转向OEM模式,成为“IBM Inside”
不若其他公司在转型期间的朝三暮四,1998年底,IBM再次明确将服务、软件及领先技术的销售作为公司的发展重点领域。
为此,IBM毅然壮士断臂,将其苦心经营多年的IGN产品作价50亿美元卖给AT&&T公司。IBM则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信息技术服务,为全球500强中的大部分企业进行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服务。至于AT&&T,则早就将原属公司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连人员带设备一起统统卖给IBM,由IBM公司长期帮助其数据管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在价值链上,IBM公司与AT&&T公司明确了各自的定位,各司所长,相得益彰。
这对于IBM来说,意味非同寻常,因为它引发了IBM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IBM旗下专门成立了技术集团,寻求市场的新增长机会。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采取开放合作的OEM代工模式。
通过OEM代工模式,IBM不仅可以控制价值链上关键的技术环节,而且降低成本,效益极高。目前世界上许多企业都采用这一模式。
然而,IBM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长期以来,IBM自视很高,坚持只卖最终产品而不出售中间产品。后来,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出现许多替代品,IBM认识到应从附加值最高D的环节上面获利,才勉强采用了OEM的模式,但并没有大张旗鼓。直到IBM再造后,才能真正认清现实,变得较为灵活,开始大规模运用OEM向其他厂商供应中间产品。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IBM与全球最大的电脑直销公司——戴尔签署了一个战略性的、价值达160亿美元的技术合约,这是信息产业同类合约中最大的一宗。根据此协议,戴尔将向IBM购买有关存储器、网络及显示器等技术,时间跨度为7年。两家公司还宣布,今后将互相交换他们的最新技术。此外,1999年4月,IBM公司与EMC公司签订大约价值30亿美元的商业和技术合作计划,为期5年。根据这项合作协议,EMC将购买IBM的磁盘驱动器,用于该公司的存储系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IBM公司使戴尔继续成为自己产品的主要购买方,确立了稳定的客源。除此之外,其他计算机生产商也可能仿效戴尔公司,从IBM公司那里大量购买计算机零部件。因此,IBM公司的硬盘市场占有份额还可能从目前的40%进一步上升。
所以,有行家笑说,今后的很多计算机上可能像目前贴有标记“Intel Inside”一样,贴上“IBM Inside”标记。
实施OEM模式,IBM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和利润,同时,由于丢掉了多余的包袱,IBM可以一心一意进行技术研发。IBM公司的研发风气蔚然一新。之前,IBM是闭门研究,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钩;如今,IBM是多出去看看,专注于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如在1999年,IBM公司共有2756项专利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连续第7年夺冠,同时还打破年度获得专利技术数的最高纪录。而通过技术转让或出售技术使用许可,IBM公司赚取1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并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