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GDP结构变化看中国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GDP数据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官方或非官方的普遍关注。我国自1985年建立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以来,计算方法逐步完善,GDP及增长率数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2003年底,国务院正式部署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此次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

2005年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历时近两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最终的谜底得以揭开。其中,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亮点”则是: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比传统报表数据增加了2万多个亿人民币,该增加部分主要来自第三产业。通过普查调整后的数据显示:三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3.1%;第二产业占46.2%;第三产业占40.7%。这一调整不但使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近8个百分点,而且使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分别降低了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参见下表)。这一组数据的变化,似乎带给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惊喜。

表 中国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对照表

注:表中数据均来自此次经济普查及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自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西方国家三产业的GDP比重基本趋于一致,并与劳动力就业结构高度一致。从GDP分布比例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均在3%以内,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比重一般为3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多为65%以上。相应地,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也与GDP分布比例极为相似。也就是说,在西方,65%以上的劳动力正在从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同时,他们也创造了GDP的65%以上的份额;相反,不足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也对应地创造了GDP约5%的份额;而退居“二线”的工业仅容纳了劳动力的30%左右,它也对应地创造了GDP约30%左右的份额。这是一种先进的产业结构水平。

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来讲,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从传统工业化时代步入了现代的信息化时代: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已经成为GDP的绝对“统治者”;而工业化的“功臣”——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已经沦为次要产业;传统农业(即第一产业)则是处在“坚守”境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按照2004年普查数据统计,我国GDP位于全球第6位,但人均GDP却处于全球第107位,居倒数水平。这一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仍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1978年,我国GDP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8.1%、48.2%、23.7%。时隔25年后,2003年,我国第三产业GDP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不足10个百分点,仅为33.2%;相反,第二产业GDP比重却创了历史最高记录:52.2%;第一产业GDP比重则降幅比较大,25年间降了13.5个百分点,为14.6%。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却呈现出了“非对称性”的特征。1978年,中国有超过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12年后这一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又12年后,这一比例再降10个百分点。直到2002年底统计,中国仍有一半的劳动力还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他们正在为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劳碌、奔波,但当年他们却仅创造了GDP的15.3%。也就是说,50%的劳动力仅创造了15.3%的GDP,这便是低效的真实“写照”。

相反,2002年,第二产业GDP比重高达52.2%,但它所吸纳的劳动力却仅占21.4%。这又是一种畸形的“不对称”,21.4%的劳动力创造了52.2%的GDP!究竟是工业“产值”虚高,抑或是单纯的“产值工业化”。总之,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国家高度的工业化,必然会推进全面的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便是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

然而,我国第三产业GDP比重从1978——2003年的25年间提高了不足10个百分点,仅为33.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只占28.6%。这足以证明我国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产值工业化”,因为它并未有效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因此,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矫正”结果来看,最让我们感到安慰的、且最令人信服的是:2004年中国GDP结构正在发生一种新的质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的大幅下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与欢呼的大事件。这一重大信号,它昭示着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趋势性的变化:

其一,中国第三产业GDP比重终于第一次站上了40%的关键“坎”。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在新世纪起点上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将会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作为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扩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进一步做大第三产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二,中国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GDP比重从50%以上回落至46.2%,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我国工业走过的基本上是一条抢资源、拚人力、比污染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道路,因此,出现了工业产值虚高或“产值工业化”的现象,其必然结果是城乡分割、两极分化,不能有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更无法推动第三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其三,目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农业GDP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但它与中国庞大农业劳动力比重却仍是不相匹配的,因此,三农问题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GDP结构变化看中国经济增长

附:我国最新三产业划分标准

 

2003年5月14日,我国发布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7213.html

更多阅读

从现金流角度看中国经济旁氏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几张简单的财务报表几乎包含了经济学的全部要义,其中的现金流量表更是表中之王。庞先生可以转移成本,可以通过挂账来虚增利润,但是他无法制造出经营活动的正现金流。这张表让虚假盈利无可遁形,在经济学上极具研究价值。如果用这张表对19

从来电提醒业务看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差距 开通来电提醒业务

细节决 定成败,从电信运营商服务的细节,我们同样能够预见和感受到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差别。通常来说,中国移动从用户投诉率方面并不占优势,甚至是几家运营商里面投诉率较高的一家,但是统计数字常常会骗人的,透过数字的迷雾,再从实际的细节观

英博啤酒 从英博布局看中国啤酒市场走势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是中国啤酒行业飞速增长的十年,在这个十年中,中国啤酒企业主宰着这场波澜壮阔的市场整合运动,而整合的核心就是收购,收购的对象集中在50万吨级以下的虾米级中小企业。十年的时间,中国啤酒企业从千位数变为了百

中国文化变化 从医院服务变化看文化

当各地纷纷将医疗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医院的服务也在发生悄然变化。虽然在市民的感觉看来,原来只要花10块钱,打几针的感冒,现在却要输液,开上进口药,十来天还不见好。从医疗服务变化趋势来看,爱维龙媒认为,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趋势。首

声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GDP结构变化看中国经济增长》为网友这是不是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