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1)



第7节

广义价值场理论的形成

这里讲的“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介绍的“相对剩余价值”可以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笔者也不能说,它们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阐述的那个“相对剩余价值”没有干系,因为凭心而论,笔者下面将要向读者介绍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其启发下衍生出来的。当然,使笔者得到启发的不仅有《资本论》,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诚然,也不能否认,哲学原理“相对性”的伟大贡献。

一、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绝对剩余价值”理解为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个“剩余价值”,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绝对意义,要不价值会出现“剩余”?所不同的是,它还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解释,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学说同样有“绝对剩余价值”的意思。总之,凡是坚持“剩余价值”之来源单一性的,都是“绝对剩余价值”范畴。诚然,“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与之肯定不同。

(一)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大家知道,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价值;而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那里,“剩余价值”是指收入减去成本之后而剩余下的余额。在这里,笔者不愿再去讨论两者的熟是熟非,因为笔者看来,两者所以会产生对立,原因在于均是片面的。

1、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笔者以为,如果抛开“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不提,而从它的结果上去看问题,“剩余价值”不是别的,正是企业通过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活动而得到的利润。诚然,人们要想获得利润,首先需要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服务,需要参加劳动或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金。关于这一点,显然无法否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先辈们,却花了大量的精力、气力非要证明资本的来源问题。

有什么可争论的?其目的无非是想证明,我们这个世界的财富,究竟是由谁创造出来,以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其政治主张是否合法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学向其他姊妹科学一样,永远也逃不出“工具”的命运。经济学既然是一种工具,自然就会为一定的人、一定的阶级来服务,要么它就不具有工具性质了。但是,工具是不应该有阶级性的。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经济学”的前面加上“政治”二字,确实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也否认了科学的“中立”性。当然,这里讲的是经济科学的非阶级性,并不是说,“剩余价值”的产生与阶级剥削没有联系。笔者承认,在“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中,离不开剥削,否则“剩余价值”肯定产生不出来。至少,人们应该承认,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与其所获得的报酬,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等的。

要不,企业雇佣工人干什么?当然是为了让他创造大于其自身工资的价值了。这还用说吗?否则工厂主、商人不就吃错了药?可是,如果有人说这种剥削是由于资本参与了商品生产造成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众多的事实证明,剥削属于“人为”而非“物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掌握了资本的人在剥削而不是资本这种物在剥削。物是没有灵魂的,物当然也就不会剥削人了,除非资本能替换人。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笔者想说明的是,包括“剩余价值”、利润、资本在内,它们都是一种物或者说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事物。既然它们都是物,它们就应该产生于场,并以场的形式存在,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诚然,这个使“剩余价值”出生的场与将要介绍的那个使“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场相比是狭义的,因为他们只体现商品生产、销售、服务领域,所以使“狭义价值场”。

2、绝对剩余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狭义价值场?

显然,上述笔者还没有把问题讲清楚,因为过于抽象。什么叫绝对剩余价值产生于“狭义价值场”?说着说着,怎么又扯到剩余价值问题,怎么忽然扯出来个“狭义价值场”?难道价值也是场?也可以用“场”来表示?是的,回答是肯定的。笔者以为,在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不能用场来表示,或者说只要是事物、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着。

我们不妨先说劳动。大家知道,劳动力是存在市场的,人们把它称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当然是一种场,否则人们也不会给它这个称谓。那么,笔者提出“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意义?当然是想说明,劳动力这种东西的价格、价值,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关,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看成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无关。有什么关系?与劳动力有价格、价值有供求的关系。

下面,再说一下资本投入。大家知道,资本这种东西也是有自己的市场的,人们把它称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或许有读者会说,谁不知道?难道只有你才知道吗?否,要不然,笔者也不会说“大家知道”这个词组。可是,笔者这里想说的是,“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资本价格、价值的变化,同样不能说与“资本市场”没有关系。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1)

当然了,凡是能够当作商品进行买卖的东西,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什么建筑市场、交通运输市场、软件市场、广告市场等等,可以说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但是,不管其种类有多么丰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们均属于“狭义价值场”。为什么说它们都属于“狭义价值场”?因为上述这些场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而不是抽象的和无所指的。这当然也是笔者想要告诉广大读者的。

那么,“绝对剩余价值”体现的是什么?无疑,体现的就是“狭义价值场”,因为正是由于有这些“狭义价值场”的存在,才使得各种狭义的“剩余价值”或者说各种绝对的“剩余价值”得以产生出来。如果“劳动价值论”者不同意笔者的这种观点,也可以不用“产生”这个词,而改用“揭示”这个词也可以。总之,如果没有“狭义价值场”,即便劳动、投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也是揭示不出来的。

(二)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严格地说,价值其实就是指“剩余价值”的,只是不如“剩余价值”讲得那么具体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剩余价值”相比,“价值”这个范畴要宽泛一些,因为它的概括能力极强,所以笔者一般不用“剩余价值”而多用“价值”。当然,这也绝不是说,两者一点区别也没有。

1、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价值”与“剩余价值”一点区别也没有,那笔者也就没有将两者区别开来论述的必要。这是因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物质固有价值的认识,始终、永远都小于客观事物、物质本身固有的价值,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物质固有价值的认识,始终、永远是亏缺的。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来得到证实!“价值论”为何是一种“价值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以为,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随着人们对“价值”或“剩余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拓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比如,最初的时候,人们只能认识到“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个层次,后来,人们又发现,资本投入得越多似乎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大,于是便建立起了“投入与产出”关系的那种“价值观”,再到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供求价值”。

现在,笔者又发现“广义价值”、“资源价值”等等。可以肯定,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价值的认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究竟能“高”到什么程度?现在看来还不好说,但肯定不会越来越低,因为那不符合“认识律”。另外,还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对价值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视野也会逐步会拓宽,结果必然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其实就是说人们获取的“剩余价值”的渠道、途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和越来越广的价值。但是,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必须要给大家讲清楚。恰恰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越多,人类为此付出的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反而越少。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来源是,人的“创造性劳动”。

关于什么是“创造性劳动价值”的问题,由于笔者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予以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为什么说由“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是成反比的呢?因为“创造性劳动”是对生产力、劳动力的解放而不是劳动时间的简单叠加,可以说,是用所谓“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核算不出来的。如果用传统方法计算,计算的结果是个负值(将陆续阐述)。

2、相对剩余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广义价值场?

那么,“相对剩余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体现的就是“广义价值场”。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相对剩余价值”本来就来自“相对剩余价值场”,或者说它就来自于“广义价值场”。当然,这里讲的“广义”也具有相对性,它与人们对价值的认知程度有关,与人们对价值的追求方式、方法也有关,也与人们所处的环境事物的变化有关。总之,它是个不断变化着的价值就对了。

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企业、这个产品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均不是个偶然的事件,一定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结果。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是因为组成事物的物质均存在本质差异、性别差异,是由具有本质差异、性别差异的物质长期积累形成的。在这一长期、必然的积累过程中,人类虽曾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如果说在客观世界的演化过程中,人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是非决定性的,那么人类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自然也就不是绝对价值而一定是相对价值,或者干脆说就是“劳动价值”。至少,人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没有自然界及生物的发生、演化、发展,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

这显然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既然如此,人类的劳动为何就成为价值的“唯一来源”?这不是贪天之功归己有又是什么?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论调,其实就是“绝对价值论”或者说是“绝对主义”思想的产物,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作怪。当然,这也不能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这句话一点道理也没有,否则同样是一种“绝对价值论”,亦违反辩证法。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前后似乎矛盾的结论?这是因为,“绝对价值论”始终包含在“相对价值论”之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绝对价值论”的存在,也不会有“相对价值论”思想的产生。其实,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本来就有“相对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它是指企业从购买生产资料的过程中获得的其它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说,“绝对价值论”蕴涵于“相对价值论”当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678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1)》为网友蜜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