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2)



二、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论、相对剩余价值论?

什么事一旦给它加上“论”,就注定了它是一种看法的命运,因此,它势必与人们对事物、物质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这种“论”,也就必然是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论”都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绝对真理”,当然也不会存在所谓绝对的“剩余价值”,就像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个绝对的“盈利企业”。

(一)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人们为什么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原因是在于“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就像真理与谬误均是相对的道理一样。为什么?因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终都在提高。于是,与那个已经提高了认识相比,固有的认识,曾经的真理,传统的价值观,均会面临会被后人批判的可能性与必要。

1、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论?是怎样产生的?

严格地说,这里讲的“绝对剩余价值论”,已经不再属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学说”或“投入与产出理论”了,虽然上述两种学说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论”的范畴。这是因为,一旦能够提出“绝对”与“相对”这两个范畴时,就已经具有对比地、发展地、转化地看问题的性质,否则也就不会有“绝对”或“相对”范畴的出现。那么,这里讲的“绝对剩余价值论”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笔者以为,这里讲的这个“绝对剩余价值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性”原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基础上的一个经济学范畴,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相对”中的“绝对”或“绝对”中的“相对”之意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人们提出“绝对”这个范畴,同时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范畴在与之对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能认定,这个所谓“绝对”就是“相对”。

如此,笔者是否在说,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的价值存在,并与之对应的话,连提出“绝对价值”概念的资格都没有了呢?是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不要以为提出“绝对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就一定是狭隘,因为“狭隘”与“狭义”并非同一个范畴。而这里讲的“绝对”属于“狭义”而不属于“狭隘”也。比如,我们就不能说,“经典力学”是“狭隘”的,而只能说,它是“狭义”的。

至少,我们应该承认,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经典力学”上的原理是成立的。比如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成立;再比如,“投入产出理论”,只要在短缺经济时代,在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的情况下,是成立的,甚至还可以认为是符合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的东西。可是,一旦超出固有的时空限制,那就不能说,是符合规律的东西。

比如,当人类进入了饱和经济时代的时候,比如当出现了资本过剩、生产过剩、产品过剩状态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理论没有将环境的变化对价值的影响力考虑进行,因此,如果再用“剩余价值学说”和“投入与产出理论”去考量,结果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理论是绝对价值观的体现而缺乏相对价值观的思想。但是,这不是件坏事,因为已预示新的价值观的产生。

2、绝对剩余价值论的本质?为何体现狭义价值场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2)

如此,“绝对剩余价值论”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已经可以体现为“狭义价值场论”的思想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坚守“绝对价值观”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固执才最终造就出一种全新意义的“相对价值观”的诞生。读者不妨设想,如果没有牛顿等一批科学家的努力,为我们创立了“经典力学”,又怎么会有此后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成果的问世呢?

至少,应该承认,“相对论力学”之所以会产生,“经典力学”是具有“比较”之贡献的。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知道,在一个大尺度的时空里,时间会放慢,空间会弯曲?物体的运动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质量递增”的趋势?相反,质量会减小而能量会增大?这难道不是由于有“经典力学”的研究成果在起着“比较”作用?如此,当然也说明,“经典力学”是“相对论”的“参照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却完全丢掉了“经典力学”,丢掉了“万有引力场”,并孤立地搞出了一个“质能关系式”来,试图让“相对论”的研究,超越场的束缚,说什么要跳出“绝对时空”。能成吗?他和他的理论能跳出绝对时空,能跳出场吗?试问,没有场能有所认识、了解的世界?再问,没有“绝对”怎么会有“相对”?没有“绝对时空”怎么会有“相对时空”?

笔者以为,不管研究什么都不能离开场,因为场就是事物,场就是物质,场就是世界;场与物质本来就是同一个概念。空间为什么会弯曲?时间为什么会放慢?难道不是由于有各种场的存在?同样质量、性量的物质形态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出不同的力?难道不是由于有环境这个场在作用、制约?这与一个人的劳动力、智力水平的发挥,会受到环境、社会的作用、制约又有何不同?

同样是1美元,在中国能生活一天,在美国能吗?就算能,生活质量能相同吗?同样一个人,在美国干8小时,在中国也干8小时,其收入能一样吗?就算一样,他们付出的体力、脑力一样吗?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个不同?毫无疑问,就是由于不同的“狭义价值场”通过比较后存在差异的缘故。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里所讲的“绝对剩余价值论”,确实也已经不再具有“狭义价值场论”的意思。总之,这里讲的“绝对剩余价值论”已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剩余价值论”。

(二)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应该这样说,我们这里所讲的“绝对剩余价值论”与“相对剩余价值论”原本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微妙差异而没有本质区别也。至少,人们应该明白,场与场之间应该既是相通的,又是相似的。至少,人们应该明白,不管是“绝对剩余价值论”还是“相对剩余价值论”,均是一种学说。

1、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论?是怎样产生的?

那么,什么又是“相对剩余价值论”?当然是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论”而存在的一种关于“剩余价值”应该怎样创造更具有价值的理论了。笔者以为,人类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有多种渠道可以选择,就是在等量投资的前提下,同样会存在多种途径。这就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多种职业供人们选择一样。尽管如此,在人的一生即将结束时,有人还会留下,“我的一生选错了道路”的遗憾。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论”,就是专门研究和探讨,如何选择剩余价值途径、渠道的一门学问。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具有“管理经济学”的味道。所以,如何创造“剩余价值”的问题,就自然成为“相对剩余价值论”研究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里面有三方面含义。第一,“干什么?”——经济学范畴;第二,“在什么地方干和在什么时间干?”——经营学范畴;第三,“怎么干”——管理学范畴。

或许有读者会说,上述谈的这三点是一般企业家、管理者无不考虑的问题,与“相对剩余价值论”又有何干?笔者不是拿一些经济学、管理学常识来糊弄人们吧?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笔者上述讲的那三点非一般经济学、经营学、管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广义剩余价值”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得出。要不怎么能说,“相对剩余价值论”!如果只从经济学、经营学、管理学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好说“相对”。

笔者以为,笔者上述讲的那三个层面不只是企业家的事情,同样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事。更重要的是,上述那三个层面均是关于资源的问题,或者说其研究对象是各种资源而不仅仅是资本的配置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人们不了解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即不了解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灭亡的,显然是不成的,否则就谈不到“相对价值论”。

众多铁的事实告诉人们:只要是能够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才能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也就自然成为“相对剩余价值论”者时时刻刻都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否则,不管有多少资本也不够人们亏损的。为此,为了避免相对意义上的亏损的发生(反剩余价值),企业家、管理者就须拥有“相对剩余价值观”。

2、相对剩余价值论的本质?为何体现广义价值场论?

那么,“相对剩余价值论”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体现为“广义价值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要想更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宽泛的时空环境中去看问题,而不能仅仅从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本国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因为在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本国之外,还存在一个“广义价值场”。而在这个“场”拥有的价值量之大,无与伦比。

有时,为了说明问题,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它的意义,笔者常常会把它称为“价值中的最大价值”。什么是“价值中的最大价值”?世界上存在这个所谓“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吗?诚然是不存在的,无非是个比较的范畴而已,要不怎么说是“相对剩余价值论”?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价值中的最大价值”不是别的,正是从各种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形式,而已非投入之产物。

诚然,这里讲的“非投入”是指不是我们的投入,不是我们现在的投入,而不是说别人、前人没有投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不是我们现在投入的而我们又能加以利用的,都可以认为是“广义价值场”的范畴,因为这个“场”不仅能为投入者创造出剩余价值,我们同样也可以借助它,来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相对剩余价值”。而这个“广义价值场”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具有资源意义的东西!

诚然,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投入、付出的劳动、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于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生产一种什么样的产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等,都将成为“相对剩余价值学说”必须要研究合关注的问题,否则就谈不到“相对”的问题。什么叫相对?相对就是能多渠道,多视觉、多角度、多立场地去看问题,去看价值。因为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们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可以认识到,“相对剩余价值论”的核心就是比较,即没有比较也就不会有“相对”。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比较一般需要从不同的“价值场”入手而不能像传统经济学那样,仅仅从劳动的角度、投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然是从“价值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也就是从资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场”这种东西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且肯定是最大的资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678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政治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7节(2)》为网友丶偷心少年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