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辩论对改革帮不了忙,反而会起负作用。
此间浏览了一下各大网站的BBS,诸位博客的激扬文字,一些文章的留言版,不出所料地是骂声一片。
这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此论正是冲着这来的。正是说公共大众的你言我语,群众性的大辩论不仅耽误事,还起负面作用。你要说网上群众性地什么什么的,他才不以为然呢!记得去年讨论税制改革的时候,也有专家称,群众性的大讨论的意见有如“一地鸡毛”。去年两会期间,还有位著名经济学家面对网文对他的批评愤慨地说过,不要理睬网络上的东西,那上面说啥的都有。(事后我在网络上查了一下,确实有关他的公子在某公司出现财务方问题的贴子,记得写贴的人真名真姓,不怕与当事人对质)。所以,拿公共大众的意见说事,他不认。
这事实上表现了一种冲突:是精英政治、贵族政治,还是平民政治、草根政治的?是前者主导改革还是后者主导改革?
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问题,精英政治、贵族政治从来都是排斥平民与草根的。所谓精神贵族范畴,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科学概括与总结。相反,平民政治、草根政治从来都是吸纳、包括精神贵族的。要论胸怀,精英贵族还真不能与平民草根相比。
表面上观察,群众性议论,草根式批判,博客大众参预议政,其中也难免鱼龙混杂,有时不免群情激昂,加之人多嘴杂,确实说什么的都有。坏人被骂,好人有时也挨骂。错误的被批,正确的有时也被批。但不要恐慌,大浪终会淘沙,优者自优,劣者自劣。有句大白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坚持正义不必怕群众,坚持光明不必怕群众,坚持科学更不必怕群众!
我主张来一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辩论。何谓“大”,就是群众性地反思,群众性地讨论、争论、辩论。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文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场大辩论》(光明网,guancha.gmw.cn),在此有必要再重申一下以前的某些观点。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公有经济演变成具有独立所有权的企业综合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是史无前例,是创新造异。在实践中探索道路,提炼理论,这是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但是,摸石过河似乎历时过长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确实是到了应该也必须进行大总结的时候了。一宗又一宗的经济事件都表明,改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本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理论指导可谓呼庚呼癸,翘首亟待。这是千真万确的社会性共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最近的一次讲话,正好印证了这一判断。他指出,“只有善于科学总结经验、注重认真学习经验,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善于总结和学习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我以为,为要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科学总结,一场大反思、大讨论、大争论、大辩论是势不可免的。真理愈辩愈明。没有一场大辩论,就不可能有相对的大统一,从而也不可能有科学总结,辩论本身就是总结。如果将总结理解为少数权威领导下的几个秀才、几个理论工作者(用时髦的话说是理论精英)进行的分析研究与概括,那就大错特错了。科学总结,必然是群众性的,社会性的,特别是在不同学术流派的交锋中进行的。
改革初期,由于百废待兴,为了集中精力推进经济改革与发展,为避免过多的纷争,“不争论”或许是一种 最佳的但却是无奈的选择。25年多来的发展,虽然也伴随着学者们的探索、争论,但始终没有一场富于总结性的辩论。
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从来都是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严正关注的焦点。无论持何种观点,无论何种流派,关注改革的方向,都是学者社会责任感的的表现,都是学术良知的闪耀,因而都应受到尊重。
藉此,我再次呼吁经济学界的各门各派,诸子百家,投入到目前这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辩论中来,就同一问题论道经邦。在这场辩论中,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形成共识,从而构建和谐学术。
改革是公共大众的事,改革是光明正大的事,不能只在少数精英贵族中讨论,不能静悄悄地进行,更不能在那里搞什么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