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华晨,便不能避免自主品牌的话题。说起自主品牌,我们随口能提起的往往是吉利与奇瑞。因为吉利善于炒作,无论李书福的张扬还是法兰克福的京剧大戏,都是吉利借以增加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的手段与方式;我们还能随口提到奇瑞,因为这家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印象是遍布大街小巷的QQ,还有幽默风趣的尹同耀。 我们也还能记起其他一些厂商,诸如长城、双环、富迪,但这些企业因为太过浓重的模仿痕迹和相对不能接轨国际水准的质量状况,再加其相对孱弱的自主研发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似乎暂时不能和吉利奇瑞相提并论。
当然,细数起来,我们一定还能想到华晨,因为当年红极一时的仰融与过客般的四大金刚,在资本市场,华晨曾经很红,因为一些资本纠葛,因为一些所有归属。
因此,华晨的命运多舛。
还好,华晨有许多甘于默默做事的人们,他们在研发第一线,在制造第一线,默默耕耘着他们的梦想---作中国最好的轿车。
从中华到尊驰,华晨轿车大气的外表总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其质量虽然小处有瑕疵,诸多的试车报告总是在揭其简陋与不足。但我们可能没有注意一个基本事实,华晨的自主产品至今未有一例因为质量问题而发生车祸的案例。
是的,精细是个过程。犹如美国的车子,在日本车的冲击之下才开始慢慢地改进它的精细,因为美国人性格中所固有的自由,和与自由捆绑的粗糙,已经无法抵御日本精细的汽车制造文化的冲击。
华晨亦如是,在这个越来越讲求精细的年代,华晨还在一步步地迈向精细,骏捷或者是华晨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骏,本与马常相联系,按其工业制作源头,称作小宝马不为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骏捷便要活在宝马的影子中,靠着宝马的名气来获取一点名利的施舍。
它应该是华晨,作为自主品牌的主体,扬名立万的作品。
它的设计来自意大利宾法公司,整车造型动感且有个性,从A柱自然延伸出的两道棱线在保险杠的底边中部结合起来,两侧的翼子板比发动机盖明显地低了下去,向后延展就形成了车体的肩部。其腰线穿过车门拉手和大灯最终与发动机盖的棱线会合,强调了其锐气与和谐。
保时捷公司为其提供了整车设计技术支持,华晨金杯专门为骏捷开发了全新的底盘,在动力性、操控性上不仅突出了其驾驶乐趣,也提高了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骏捷配置了ABS+EBD+EDS的电子设备,车身沿袭厚实硬朗的欧派作风,采用了进口的双面镀锌钢板,并且增加了发动机V形梁和侧门防撞钢梁,四安全气囊等等。此外,骏捷还通过了英国米拉公司严格的质量检测系统,达到欧洲最高的五星级安全标准。
以上三段基本是华晨自己披露的关于骏捷的材料,显然华晨此次用心良苦,希望借骏捷彻底摆脱华晨汽车不叫座的状况,因此业界猜测其价格应该在10-15万区间,个人认为这个猜测区间范围过大,既然尊驰已经降到10万以下,骏捷的价格应该也不会比这个最低价格高出多少。
无法预测媒体是否会手下留情,它的命运将会如何?中国汽车市场历经数年高速发展之后,在06年汽车关税降到最低之际正式与国际在最大程度上达成接轨的目标,汽车销售之争也已经转向消费环境成熟的后市场服务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富康1.4重新出山的原因---维修便利、配件价格低廉。
因而,对于骏捷而言,能否成为华晨的翻身之作,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其售后能否真正做好,哪怕暂时没有自己成熟的体系,不妨跟日系的丰田、日产学习一下服务的内涵。取长补短,则有勃勃生机。
华晨副总裁赵福全说,骏捷项目的研发完全是由华晨主导的。这避免了以前中华轿车所犯的错误。当时,中华轿车虽然拥有了100%的知识产权,但是设计方面是通过外国公司,所以中华轿车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产权没知识”,但是,骏捷虽然也借助了外国公司的力量,但主导方完全是华晨自己。目前,华晨金杯正在开始形成从整车到动力系统的研发能力。
冀望华晨在不断改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改进软性竞争力,如此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