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途径西安易俗社的行人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里面传出的阵阵激昂嘹亮的秦腔。他们也许并不专业,可是,那抑扬顿挫的音调,透出一股认真劲儿。这是秦腔戏迷在学表演。 4月15日,免费戏迷培训班在易俗社开班,500位戏迷把易俗小剧场挤得满满当当。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舞台,还是第一次引来这么多铁杆戏迷秀唱功、学表演。 “作为圈内人,看到秦腔拥有这么多忠实的支持者,欣慰、喜悦、感动之余,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鼓励了我们”,著名节目主持人、戏曲评论家张晓斌这样说。

走进百年剧社,跟着李买刚、孙莉群、展运华、冀福记、张巧云、王亚莉等艺术家系统地学习唱秦腔,每天免费上课,有服务员跟着端茶递水,还不用花一分钱。71岁的王大爷高兴地说:“咱老汉学唱戏几十年,这次能来易俗社,得到名家的点拨,简直是天大的荣幸!” “戏迷培训班”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主办方陕西省文化厅、西安秦腔剧院、戏曲广播三家单位商量后决定,打算将培训班长年办下去,每月为一期,每天上午9点至11点免费授课,结业后特别出色的戏迷还可以安排专场演出,给他们露脸的平台和机会。 来自汉中的张建国是位幼儿教师,为了来西安学戏放弃了一个月的工资,他还通过网络邀约了两位戏迷一起来西安租房学习,“谁说汉中人不爱秦腔,我们爱得很,这次来提升一下,争取回家带动更多汉中年轻人来学。”57岁的李佩瑛在南京居住,退休后常来西安亲戚家走动,他参加过业余组秦腔演唱大赛,“秦腔唱起来非常过瘾,这次我不走了,学得差不多,就把秦腔带回南京”。 近几年,一大批年轻戏迷成为了传统艺术的拥护者和追随者,他们不仅成立了戏迷组织,还活跃于各大自乐班,以他们的青春气息感染着周围人。 “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职责,更需要普通观众的广泛参与,他们就相当于滋养着秦腔的水和土壤,请艺术家培训戏迷,也说明了政府及戏曲工作者文化观念的变化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张晓斌如是认为。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表示,“戏迷培训班”是践行文化民生理念的具体举措之一,易俗社今后还将会推出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与广大戏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