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人格
海尔已经“死”了!
怀着旧谊的惦念,又买了一台海尔空调。然而迎来了永乐家电粗鲁、缺乏训练和责任感的安装工人,告诉我海尔已经放弃了“真诚到永远”,目前海尔只是一间工厂了。
“真诚到永远”作为用户和海尔之间的共同语言已经被海尔单方面修改了涵义。离开了维修和安装的接触,我们任何一位用户也不应苛责海尔在产品上有太多的创新优势,因为毕竟这不过是普通的家用电器,于是海尔和其他厂家的区别也不存在了,于是海尔“死”了。
有一间叫做夏恩的语言学校也很快失败了。准确说它就没有生存过!因为它就不曾有过组织人格。
这是一间定位于初中以下孩子为主的语言学校,教师都是获得过英国政府认证的师资。看来这是绝对的竞争优势,但也仅仅是“看来”的优势。
学费是刚性的,为了成本考虑请来的这些老师都是短期来中国旅游的、见习的、考察的英国人(并不是来赚钱的)。于是孩子和家长面对的老师是坐在了走马灯上的,持续成长毫无感觉。
但这也并非一定是致命伤,学校应当考虑教师只是一种资源,它必须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以学校为主题的教学“学校人格”。这是承载责任、信任、情感,充当交流对象的主体。当这个主体一经出现,直接标志就是:它必须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跟进学习进展,保持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连续的教学管理。这条主线完全可以弥合教师轮换带来的学习的间断、重复、混乱感。
其实以外教为竞争优势的学校都面临成本问题,于是教师的短期性是个共性问题,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才是“组织人格”建设的核心,它提供教学的连续性并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很多学校变成了短期外教的经纪人,根本没有出现过“学校自我”的教育思想,可以说组织从来没有生存过(没有过灵魂)。
海尔也许发现当初的承诺成为了后来的负担,而卸载就成了自我谋生的出路。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放弃承诺自我逃生的行为更加使客户疑惑。海尔既然曾经定位为高端产品,定价也比同行高出许多,就应该勇敢地让客户承担服务费用。为此海尔就应当在研发和功能方面投入更多,同时在产品系列上面进行收缩,更不应该在“洗衣机洗土豆”的故事上面自恋不止。海尔要么就在所有品类上只生产高端产品并保持承诺不渝的服务,要么就做一般的大路货追求低成本,靠量求生。
在中国两种活法都有机会:靠量和低成本可以生存,因为中国的人真多。要么就走奢侈道路,有钱花不完的烧包同样也是真多。
低成本大批量尤其靠管理的精细和供应链的战略,而奢侈品就得在技术、艺术品位、价值链的一致性、营销上显示功夫。
当前看这些手段都不再是障碍,而唯一的问题出在了我们缺乏战略的清醒头脑。企业家的两只脚一边一只,这就乱套了。今天又到永乐走了一圈,两个感受:第一对永乐感觉很差,在偌大专业家电卖场到处都像是自由农贸市场人们在讨价还价(BESTBUY打不败这些土包子唯一原因就是这帮“职业化”的小生没头脑);第二,突然感觉对海尔已经毫无感情了。
前段有人开瑜伽馆找我指导,也属类似。这种小事情不需太费思量(没必要复杂分析),关键就是在两个界面上确定战略。在于同行的界面上考虑竞争问题,在企业与客户的界面上考虑你的组织人格问题。一定要让客户可以清晰地识别你!这个识别是情感化的、像对待一个具体生动的人一样,你有稳定的性格、不变的承诺、在这里可以积淀旧谊。这一点处理无方,是许多精品服装店开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瑜伽馆的教练是赶场子的,你的资产就是场地,如何脱颖而出呢?这道理也适用于开茶楼的,你的活出一个业务人格来。
失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创意狂,一种是没创意。他们的共同点确是没有统一的企业人格。
在具体这个情境里,讲的就是经营。经营可以有很多创新,但所有创新必须基于一个不变的承诺,在不断地强化着一个对客户十分重要的承诺。
两点是关键,一是不变的承诺;二是对客户至关重要的承努。“不变”指的是客户价值的理解要到位,所有创新不离这个中心,“重要”指的是定位要准,直指客户的人心。
长江商学院抓住了学院人脉的卖点在学员交流方面,项兵做得很出色,但是过了头损害了学术形象,这哪里是什么学府?简直是大杂院。没抓住重要(学习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