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波动率 石油市场波动的背后



作于2004年5月31日

What forces lay behind the making of previous oil shocks? Have they now diminished to the point where future shocks are inconceivable?

 

摘要

作者分析了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危机的形成因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由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石油市场三方面的结构性变动,从而引发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决定未来的国际石油形势由过去的大动荡逐步走向稳定,例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虽然引起了石油市场的波动,但是没有形成类似的危机。要特别指出的是,石油由于其天生的特殊性,一旦被强权帝国所控制,那才是真正的能源危机到来的时候。

综述

公元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各石油进口国备受震动。美国人约瑟夫·S·奈伊表说:“如果突然失去一年波斯湾的石油,就足以动摇世界经济,使之遭受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混乱和破坏。” “石油危机”所牵涉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泛,破坏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处于“石油经济”时代的每一位公民都不得不正视它。发展到今天,“无论按什么标准而言,石油工业堪称世界规模最大的行业,它可能是唯一牵涉到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一种国际性行业。”英国石油专家彼得·R·奥德尔如是说。“石油危机”因掠夺而起,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处处显示出强权与反强权、正义与非正义斗争的浓烈人文政治色彩。

1、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就是利用中东第四次阿以战争爆发的机会,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维持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突然大大地减少石油的产量,先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以上的局面,然后进行提价,从而引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石油危机”。

2、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也与此相类似。1979年1月至2月间,由于伊朗政局动荡,当时能生产600万桶石油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伊朗突然停止了石油出口,使世界的石油供应一下子每天短缺520万桶,美国、西欧、日本等靠石油维护经济运转的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区对此大为恐慌,纷纷出来抢购,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的局面,从而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产生的几方面原因

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从地理上和机理上是如此的一致,这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坚实的物质基础。石油不仅是一种商品,由于其不可替代性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样,决定石油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正如OPEC秘书长Subroto所言石油产业包含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来自于产业本身,也来自于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局势和环境因素。[1]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内外专家对石油危机的分析中,都提到了国际形势对石油市场的影响。王能全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一书中指出:“当代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为其准备好了充足的内在条件,但石油形势的大变化确是在一定的国际政治形势下发生的。”[2] James Appleyard也强调石油市场的结构和国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3]

首先,世界霸主地位的转变,使美国石油公司成立国家市场的主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大国霸权的角度来说,美国取代了英国,登上的世界霸主地位。国际政治形势的这一变化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反映是,美国石油公司随着美国政治势力的发展而在全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到1960年美国的石油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生产、销售活动。美国石油公司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国际大石油公司占主导地位,但是美国众多独立石油公司却纷纷进入国际石油市场,与大公司争夺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特点为以后产油国对各个石油公司实行各个击破打下了基础使得60、70年代产油国有可能逐步夺取对石油资源的主权。国际政治形势转变造成的这一国际石油形势变化,使得70年代以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大变化有了可能。

其次,50年代以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兴盛,导致了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形势的大变化。从50年代开始,国际政治形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亚非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这些国家不但要求在政治上独立,而且也要求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并想借此来改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也促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此外,中东地区还同时存在着阿以冲突这一特定的涉及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利益的政治问题。由于这两大政治问题集中在阿拉伯产油国,最终爆发成石油禁运和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阿拉伯产油国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优势,希望借此达到发展民族经济,解决阿以冲突的政治愿望。第二次石油危机虽然在方式上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产油国想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来实现自己经济发展愿望的继续。

上面所谈的两点,仅是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决定性影响的内在方面,其具体表现是作用于国际石油市场结构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三大结构,即供应结构、市场参与结构和销售结构的变化,从而直接导致了国际石油形势的大变动。下面让我们分别来看这三个方面。

供需结构主导了油价波动

石油无论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多么大的影响,但石油仍是一种商品,市场供需的变化是决定油价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由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到60年代中期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已由煤炭转向了石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国际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迅速增长,这其中尤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区工业化国家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这一情况导致了国际石油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垂直部分相交于70年代初期,因而此时无论有无1973年阿拉伯产油国的行动,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在所难免。而就在此时,国际石油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的绝大部分又正好来自阿拉伯产油国,这种情况为使用石油武器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所以能发生的大背景,是由于国际经济发展造成对石油的高度依赖。

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的1979年,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仍占45%,煤炭只占28.5%,天然气为18.3%,水电为6%,核能为2.2%。这一年的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达31.25亿吨,为历史上最高水平,比1973年的27.98亿吨约增加4%,其中主要工业化国家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石油消费分别比1972年增长5.4%、6.7%和14.8%[4]。可见,世界能源消费趋势的延续,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机有了发生的基础。

市场参与结构单一

国际石油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参与者,有国营公司、私营公司、炼油商和投机商等。从规模上看,石油输出国组织是最大的参与者,它是由13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性组织,他们在两次石油危机前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目的就是为自己争取“石油收入最大化”,其手法是“油价最优化”。

销售方式

从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石油现货市场的出现,石油现货价格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官价的基础,石油输出国组织官价的决定是看现货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即现货价格上升或下降一美元,官价也将上升或下降一美元。[5]

80年代至今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趋势

前面的论述说明,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石油市场上导致了市场参与结构单一和销售方式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加上当时石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直接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同样正视由于这几方面的因素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同样的危机在今后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预示着能源多样化的时代的来临

由于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已经产生并正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能源,能源多样化已经是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

从政治方面看,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前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关系进入多边对话时代,国与国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制衡,单一力量很难操纵世界经济走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共同利益大于分歧,都主张油市稳定和油价兼顾双方的利益,不会轻易采取极端措施加剧市场动荡。石油禁运是一把既伤人又伤己的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损害最大。[6]

市场供需结构将使未来石油市场稳定有充分的保证

新技术在石油行业的运用日益广泛,发现和探明的原油储量不断增加,10多年来,全球石油蕴藏量一直超过1万亿桶(以前估计为6500亿桶),而且降低了开采和生产成本,延长了开采寿命,所谓石油枯竭或短缺的威胁在减缓或消退。

在过去30年里,全球石油消费增长40%,但是世界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已逐渐被信息产业、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对石油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每一单位产值所耗石油比20多年前减少了一半。美国石油工业产值占本国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降到了目前的1.5%,石油价格不再像过去那样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能源使用功效提高。美国创造1美元GDP所使用的能源比1973年要少40%。[7]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石油消费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下降到目前的1.5%。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有利于油市稳定,如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升到23%,首次超过煤炭的比重,到2020年预计将占38%,[8]届时与石油的比重相差无几。核能、太阳能、地热等替代能源的广泛建设和使用,减少了对石油的过分依赖。

由于石油需求增长缓慢,而生产能力仍将有较大的增加,所以今后石油供求关系仍将是供大于求。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组织,该组织仍将承担供大于求的压力,以控制自己的产量去维持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

市场参与结构将促使国际石油市场趋向稳定

诚然,石油输出国组织仍将维持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但是这种维持与70年代该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30年来,国际油市力量对比已发生明显变化。1973年,欧佩克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达到55.5%,而目前则只有1/3多一点。[9]与此同时,各国不断建立防范风险的机制,同时增强了危机意识。石油消费国将通过保持石油储备来影响国际石油形势的走向;目前美国有5.5亿桶战略石油储备,相当于近两个月的石油进口量,日本、德国等也有类似的储备,还有石油公司控制的巨大石油供应量,可以对石油供应中断抵挡一段时期。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还将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未来的石油市场上将是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导,三者并存相互制约的局面。

销售方式结构能使各方迅速做出稳定市场的努力

石油交易方式的改变大大削弱了欧佩克的影响力。在上世纪70年代初,欧佩克成员直接向客户出售石油,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惩罚客户。如今,石油在国际市场买卖,有数以千计的中间商和全球期货交易从中加以调节。

70年代石油价格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市场消息不灵使购买者产生心理恐慌抢购所致。如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总,以日本为住的一些石油贸易公司拼命抢购,从而使价格直线上升。目前国际石油市场销售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并存。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新加坡三大期货交易所已经构成了全球期货交易网,由于时差的关系,三者相互接替,形成了全天交易的特点,为国际市场的各主要参与者迅速采取干预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可以说,国际石油市场的销售方式为稳定奠定了基础。

 

概括地说,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较70年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石油市场的多角参与,油价变动基本受市场供求关系左右,政治力量难以单独操纵市场。石油将不再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地位,由此供需将朝着长期供大于求的方向发展,80年代的油价下跌就是这方面的直接反映。而现货价格引导其他价格的走向的销售结构和国际间防止石油危机形成的机制日趋完善,也使突发性油价上涨得以控制。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油价突然高涨至每桶41美元,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同样,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但是并没有造成石油危机再次出现。

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由于造成两次石油危机的四个因素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使石油输出国单方面减产提价直接导致全球性石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

未来出现危机的不安定因素:美国

虽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石油市场的参与者和销售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而导致以往的危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但是不是就意味着石油危机就从此离我们而去了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只越用越少;而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只要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油价就会上涨。可以推断,如果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同时,国际石油市场原有的平衡制约机制又同时被打破时,新的石油危机就可能出现。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不具备力量打破这种平衡的时候,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最有可能搅乱今后的国际石油市场。以推翻萨达姆为名义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被学界戏称为“石油战争”,美国想靠长期控制某些石油输出国从而主动参与石油市场的用意也不言自明。因此,今后最有可能用石油威胁世界的魔鬼已经不在OPEC内部,而是在OPEC外部的美国[10]

结论

本文研究的是隐藏在前两次石油危机背后的决定因素及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是一切问题的根本,而把导致石油危机产生的因素归结为石油市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内部因素则分为供需结构、参与结构和销售模式三个方面。

1973年和1979年的国际关系主题主要是对抗,而且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三方面的结构都相对单一,系统性和制约性不够,导致石油输出国可以单方面采取减产、提价和禁运的方式使石油消费国经历了惨痛的危机。

当今社会国际关系的主题是对话和合作,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石油市场各方面结构进一步完善,各国也通过加大石油储备和开发新能源防范石油危机。可以说,决定油价波动的各方面因素和70年代相比都发生的显著的改变,因此,以石油输出国主导的石油危机产生的可能性降低了。

但是,石油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只要控制权集中在单一的国家或者集团,就有可能产生危机。而美国正在力图通过控制几个大的石油输出国的方式控制石油市场,一旦其成功,新的石油危机很有可能发生。

 

 

参考书目

1、  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北京,199年1月,第1版

2、  James Appleyard,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oil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linders University, 9017 reader

3、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mechanism, Flinders University, 9017Reader

4、  A.A Kubusi and S. Mansur,Middle Eastern Oil, Flinders University, 9017 Reader


[1] ‘Energy issues for the 1990s:conference proceedings’, OPEC Review, cited by James Appleyard

[2] 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P141

[3] James Appleyard,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oil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9017 reader

[4] 王能全,P914

[5]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mechanism, 9017Reader

[6] 王能全,P266

 市场波动率 石油市场波动的背后

[7]《世界能源统计》,英国石油公司,1990年6月

[8] 新浪财经网,2003年7月

[9] A.A Kubusi and S. Mansur,Middle Eastern Oil,9017 Reader

[10] A.A Kubusi and S. Mansur,Middle Eastern Oil,9017 Reader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6048.html

更多阅读

市场“裂变”的背后 股票市场背后的真相

股指呈现冲高大幅回落的走势。早盘股指低开后出现反弹,由于权重股走弱致午后市场大幅跳水。从日K线来看,呈现大幅缩量带上影的阴线,失守5日均线。深证成指缩量阳十字星,勉强收红。创业板指数大幅调整,破位走势明显。从盘面来看有几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中国特色股票市场的背后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股市一泻千里,屡创新低,至今也没有好转。而这期间,中国的GDP还是维持增长,且增速从没低于8%,位于全球第一。中国股市与经济不匹配的原因被很多专家分析过,比如过多IPO导致股市失血,大小非股东不断大幅减持

伊朗建材市场分析 伊朗市场存在的风险与潜力分析

     伊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在伊朗因为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地理位置以及核问题而备受关注。国内对伊朗的政治、文化都较为关注,但是对于伊朗经济的整体研究却较少。文中主要就伊朗市场存在的风险与潜力进行

伦敦商业地产市场状况 伦敦商业盛宴的背后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既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商业的游戏。既是游戏,就有规则;既有规则,自有门槛;既有门槛,当然就有内外之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2012年伦敦奥运会赞助计划中国企业的集体缺位不难理解。  从实际效果来看,在2008年北京

声明:《市场波动率 石油市场波动的背后》为网友且作沧桑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