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圈儿,专业的都在被玩票儿的折腾。似乎谁主动跨界,谁就掌握主动。不管通信还是IT领域,这些跨界是跨界竞争,但更多的其实是跨界合作。不论竞争还是合作,根本需求都来自跨界引发的新锐生活方式、无禁锢的破局力量和立体感生活带来的灵感冲击。
品牌支持艺术,是最常见的跨界。上周参加了奥迪艺术与设计颁奖礼,按现场一位老艺术家的大白话:“艺术给了品牌更多商业利益,品牌给了艺术更多机会。”这话其实没错,但为什么不是每个大品牌都去支持麻婆豆腐健身健美乒乓球,不给其它门类更多机会呢?艺术和品牌的跨界,还是最有灵性。庸俗点讲,艺术和大牌的受众重叠,推广效果好。深推一下,则因相同属性:艺术品永远是唯一的。艺术家在一个时间结点的创作,凝聚了思想、情感、手法、灵感等众多变量,它们达到平衡的瞬间,造就了一件艺术品。当代科技无法复制这一过程,所以每件艺术品都有唯一性,这是他们能够几何级增值的要素。而大牌奢侈品也是在追求唯一。全部产品手工制造,裁缝们干活儿贵精不贵多,做一件衣服出来就跟大病一场似的,投入了巨大精力心血。这样的奢侈品,每一件都是独特的。虽然现在社会,工厂化复制化了,但真正的大牌,尤其是欧洲一些老的手工匠师,仍然对这点很虔诚。 品牌与艺术联合,是更积极的跨界。我和当代艺术家、设计师、歌手都有过合作,把周春芽、曾梵志的最新画作弄上博洛尼的床单桌布,把2008北京奥运服装设计师郭培和音乐人郭峰的作品弄上窗帘沙发。这种跨界有几个前提:第一是技术保证。这很理性,跟艺术似乎不搭边,但只有顶尖的制造工艺才能造就拥有独特艺术品质的艺术产品。家具这种低调奢华的物件尤甚,它不像手表汽车时装,很多时候奢华是能给别人看到的。家具的奢华经常体现在隐蔽、无法示人的细节。而正是这所有细节的工艺才能组合出有人性和灵性的产品。第二是审美契合。LV和村上隆的跨界合作,就是Marc Jacobs看上了日本艺术家的爆破力,让后者把LV两个字母加上了樱花,花蕊就像小孩儿的笑脸。手包色彩斑斓,幼稚可爱,完全践踏了人们心中对世界一线大牌的形容词:“大气”、“高贵”、“冷艳”、“奢华”。但就是这个包,让LV在年轻人中成为超酷超有品位的代言人,焕发无穷生命力。第三是灵感刺激。我为什么要找到周春芽、郭峰,因为中国家具在一个低价竞争中不断死循环,创新能力缺乏,产品附加值低。想成为国际化品牌,设计是必须迈出的一步。设计的灵感来自哪里?如果依旧在家居圈儿我抄你,你抄我,那永远就停留在这个层级。灵感需要跨界的刺激,而当代艺术和部落文化,就是两个力量最汹涌的源泉。艺术对社会形态的思考,对表现手法的极端追求,对独立思想的固执,都能让设计和品牌在其中抓取到丰厚养分。 跨界对品牌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样就给了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让它拥有更多生命活力。就像跨界起初来自音乐一样。马友友给卧虎藏龙配乐是什么感觉?他完全没看过电影片段,只凭想象力营造一个武侠意境,忧伤深沉,无尽的寂寞和怅然,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结表达出来。但他也出过探戈灵魂这样的专辑,释放出的是狂放拉丁和欢闹市井,估计原作者听了,也会喜欢这样的马友友。生命力来自缺一不可的两者:好奇心与创造力,这是跨界带来的最大动能。以前在众人眼里,跨界是“不务正业”。现在大家觉得都ok,甚至有惊喜,算“功夫在诗外”了。这转变来自于专业性的同质化,和创意性的高需求。现代社会的传播本质是多元和复合的,沟通不再是点对点,而是一张张交织的网。人与人之间如此,人和品牌、和产品之间也是这样。人们需要从不同侧面审美一个事物,解构再重构,毁灭再新生。跨界引发的好奇心,突变的创造力,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刺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