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猛龙不过江。2005年,跑到国外去搞并购的中国企业在国内个个都是“如雷贯耳”:联想、华为、中海油、中石油、中国五矿……
是时候了!一个国内企业能在国外市场把中国没有的资源和技术买回来,提升产品质量,是远胜于它用同样的资金在国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在别人的地盘,尽管不一定每次都能赢,但迟早要做的事情,早一点大胆尝试,早一点让别人认识自己,不会错。
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
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还是一些“异想天开”的海外并购计划,都足见中国企业界在2005年这一年里的勇气、自信心或者想象力。
中国人的想像力
万圣节(10月31日)当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收到了一份奇怪的文件,一个神秘公司声称要以45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世界石油巨子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消息传出,美国市场为之愕然。
上半年,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蛮认真地跟国资委、商务部的领导探讨:“买下沃尔玛”——一家公司刚刚蝉联美国《财富》500强之首的公司。
“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么多,与其投资美国国债,为什么不能投资像沃尔玛这样回报率非常高的企业呢?”买下它之后呢?这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教授豪言:“通过沃尔玛,把‘中国制造’卖到全世界!”
下半年,在西方的鬼节——万圣节(10月31日)当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收到了一份奇怪的文件,一个神秘公司声称要以45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世界石油巨子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消息传出,美国市场为之愕然。
这也是中国人干的!
“还好今天是万圣节。” 基金公司CabotMoney Management 的总裁Robert Lutts不失美国人的幽默。
这一胆大包天的计划最后被证实,更像是 “一个高高瘦瘦、25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也确实在新西兰注册了一个公司)的恶作剧。但其想象力的大胆,并勇于付诸于实践,再次成为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的例证。
海外并购的冲动和热情迸溅于2005年并非偶然。
到2005年8月底,中国的货币总量就已经达到28万亿人民币(接近3.5万亿美元),而国内企业过度竞争所引致的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令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投资冲动喷薄欲出。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今天,让企业“走出去”看来已是必然的道路。中国人再次开始了前赴后继地“摸着石头过河”。
从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实际代价17.5亿美元收购IBM PC和笔记本事业后,几乎没有几个人看好这一“蛇吞象”举措。国际并购成功率本来就不超过30%,更何况中国另外一家风头不下于联想的企业TCL正因为收购了一家法国企业而步入寒冬。而根据IBM提交的报告,在过去3年半时间里,原IBM PC业务已累计亏损了约10亿美元。似乎联想面临的形式还更为严峻。
但无比神奇的是,在2005年6月30日,联想公布的财年第一季度业绩却让人振奋。
联想集团综合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34%,达港币196亿元。接连几年的亏损大户联想国际(原IBM PC部门)也迅速实现盈利约3.5亿港元。
大学时代就对IBM“心向往之”的杨元庆心感快乐,“我对原IBMPC业务的消化整合相当满意。”非常难得,这个少年老成的少帅可能是第一次用“相当”两字来评价自己的公司。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二位巨星是从事了30年石油工作傅成玉。
这是一场长达8个月之久、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战: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45岁的傅成玉一手导演了这次收购大戏。在6月22日正式发出收购要约后的一个多月里,傅成玉和中海油成为了全球大多数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心。
这位脸色黝黑,同事开玩笑说他“肯定是常用石油洗脸”的董事长被认为是个雄心勃勃的管理者,而通过这次国际亮相,中海石油被国际公认为是“一家现代化的、具有一定西方管理风格的中国企业”。面对压力,傅成玉曾坦言,决策结果可能“让我成为英雄或者烈士”。
如今,收购优尼科终告放弃,但中海油的努力,无疑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公司最为大胆的一次跨国并购行动,也验证了傅成玉“不要以为我们不敢和西方石油巨头们较量”的豪言。
“就像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
尽管华为的欧洲努力最终败给了强大的爱立信和欧洲人的情结,但中国人再次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亮相。正如某境外媒体对华为的评价:“同思科的官司让华为在北美出了名,而介入马可尼收购,则让整个欧洲都知道了华为。”
在美洲与声名赫赫的思科打完一场坚苦卓绝的官司之后,2005年8月8日,华为又掀起了一场震动整个欧洲大陆的收购大战:拟以6亿英镑(人民币约86.3亿)收购英国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马可尼公司。
马可尼公司——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公司,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创始人为“无线电之父”古列尔莫·马可尼,他曾完成了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传送、第一次SOS紧急信号的使用和第一次公共无线电广播。
可以这么说,“老马可尼”的崛起和兴旺曾经承载了英格兰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中国人的到来触动了“日不落帝国”的自尊,“并购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马可尼公司内外强大的反对声音”,“马可尼内部和英国政府的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这是中国人没能预料到的结局。
一位欧洲著名学府的社会学教授分析颇具道理:欧洲可以在市场上接受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能够在事实上接纳异军突起中国企业,却不能从心理上真正认知中国品牌,尤其不能以平等的眼光承认中国品牌的优秀。
尽管华为的欧洲努力最终败给了强大的爱立信和欧洲人的“保守”,但中国人再次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亮相。正如某境外媒体对华为的评价:“同思科的官司让华为在北美出了名,而介入马可尼收购,则让整个欧洲都知道了华为。”
中国人的努力仍在继续。
继9月15日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已与加拿大能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以14.2亿美元现金购买其在厄瓜多尔的全部油气及管线资产之后。10月,又一条消息惊呆了加拿大人:中国五金矿业集团欲收购加拿大诺兰达(Noranda Inc.)大型采矿公司。而如果此次收购成功,将成为加拿大采矿业有史以来最大一宗收购计划。
当地一位分析师以深知内情的口吻说:“五矿手中有大量资金,急于收购海外资产,这种情形就像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疯狂在海外收购一样。”加拿大的矿产专家透露,诺兰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苏伯瑞盆地开采镍矿的矿场至少还可以再开采100年。中国人为此感到高兴。但加拿大人却对中国能够出如此大笔资金收购加拿大的矿产业大户感到震惊(甚至愤怒)。其国内最大的反对党保守党的一名议员对此充满疑问:“中国那么有钱,为什么加拿大国际合作部每年还要向中国提供用于援助贫穷国家的发展资金?”据报道,加拿大2004年向中国提供的援助资金为5450万加元,这在加拿大外援名单上列第四位。
收购谈判引起了加拿大国家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尽管加拿大是如此的地大物博。为此,原本持赞同意见的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也不得不以婉转的外交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这种情况(收购事件)应当具体对待,但总体上我认为这是件好事。”
对于加拿大国内出现的过激的“政治噪音”,中国人则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中国五矿在加拿大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只谈了企业本身:“有了诺兰达的管理、专业知识、技术和全球各地的铜、镍和锌业务,我们就有潜力在全球基础金属行业扮演更广泛的角色。”
前途未卜,但这种态度值得称许。中国企业要站起来,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应该先以冷静的形象让世界认识。(文/胡海卿)
(发表于南方周末《mangazine·名牌》杂志社,2005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