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企业领袖人事频繁震荡的一年,是一夜之间实现荣辱更替的一年,也是中国企业体现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尤其绚彩的一年。
2005年,那么多位高权重的首席执行官次第落马。我们看到,当前上市公司或大中企业型企业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法人、总裁、党委书记一人当;特别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一体化模式客观上使法人成了既监督又经营的“一把手”,董事会与管理层错综交融,一套班子N多公司职务,董事会事实上已被管理层“胁持”,中小投资者的声音难以在企业管理层面听到回音,在股东大会决策上中小股东的意愿往往被企业法人所掩盖,更不要说国家监管部门的参与了。2005年很多中国企业高管的“出事”是否已昭示着一种公司管理秩序的终结? 2005年,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中国远洋运输总裁魏家福、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中国海洋石油总经理傅成玉、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潍柴动力董事长兼CEO谭旭光、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因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进程和发展而成为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与那些彷徨、迷离、伸手被捉的企业高管们相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我们看到,2005年中国企业的风云变幻与其掌门人是那么休戚相关,绝大部分“出局者”是不珍惜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尊严与使命,不珍惜自己的责任与权利,从而走向了与企业与人生相背离的航程。另一方面,更多的离职者或背着业绩不佳的名声无奈而去,或是因功高盖主之威胁被遣使,或是自身无法承受行业危机与风险另攀高枝,或是不能忍受企业之政治之利益纷争愤怒出逃,但这些企业却因此承受经营“地震”、业绩下滑、遭遇“内战”而萎靡不振。我们更看到,那些受命于危难之间、蛰伏于危机四伏之竞争环境下而力挽狂澜、勇搏激流的中国企业家们,他们用业绩说话、用自强与执着、用责任和创新最终赢得了社会和公众的尊重与拥戴。 但同时,中国企业在经历了管理与战略的内忧外患、跨国企业的竞争打压、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与营销的竞争过度、全球反倾销、国家宏观调控等风风雨雨后,变得开始理性和成熟起来。“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没有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2006年,我们也同样呼唤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们,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如何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寻找到增长之路和实现社会责任下的价值生存状态。我们希望这种成熟和理性是长远的,是持续的,甚至是民族的。中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管理?什么样的战略?什么样的执行力?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20多年来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也许很多中国企业宥于计划经济的“红海”太久而对血腥的市场竞争已经麻木,也许我们都在为增长苦闷甚至煎熬,但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世界级较量才刚刚开始,这种较量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这令我们的企业家们肩上的责任与压力空前强大起来--社会真正需要如此的“中国脊梁”。我们无意去评说失败与成功,甚至觉得这种回顾残酷得不可想象。但无数中国企业用实践换来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值得我们去记录并且明鉴,问题企业或问题企业家只是社会、经济与市场转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而不是历史的必然。必然的是,和谐社会下的企业抉择是和谐的市场秩序、市场环境和企业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们群体性地向社会兑现六个字:责任、和谐、创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每一个中国企业需要营造这样的和谐文化,维护全社会的一种信用和公平。否则,公平失衡,我们的效率就会受制;和谐丢失,则可持续性难求。可以预料的是,在当今的中国,创新仍将是稀缺元素,具有责任意识的企业和企业家虽不难找,但其对社会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却格外受全社会关注。 2006年,我们国家已经踏上“十一五”规划的征途,中国企业也开始走上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舞台竞技,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力、社会责任感、影响力和推动力也将真正接受世界级检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承诺和持之以恒的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是对人力资源和文化愿景的全球化管理。中国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瓶颈,均衡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国的企业家们更应该以全球化的视野放眼未来,彻底进行思维上和观念上的全方位革命,提升团队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坚定信念,高瞻远瞩,勇于挑战,参与世界级的市场角逐。 这是个漫长的“马拉松”战役,而不是“百米短跑”冲刺。 这就需要一种中国式的企业精神,更需要一种中国式的企业家精神,从而把责任、创新、影响力和推动力在2006年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和谐境界。 因为我们坚信,以始为终,大浪淘沙,未来属于中国。
来源:《营销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