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今天语出惊人,为什么要涮经济学家?不是笔者有意拿经济学家们开涮,而是经济学家们不但拿不出解决问题方略,更可恨的是垄断了老百姓的话语权,动不动就是用反对改革的大帽子盖过来,让老百姓敝足了气。 现在经济学家们一旦提到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就,就争先恐后的来领功,一旦提到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公平丧失、贪污腐败盛行、国有资产流失、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财富的掠夺等等,这个过失却硬是没有人来领,在“领过”的面前,个个经济学家都显得特别的“谦虚”。功劳席上坐得满满的,功过席上却严重虚位。经济学家没有责任,难道是老百姓的责任不成?老百姓前前后后都一直没有话语权,责任之说根本就无从谈起,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理由为改革的过失买单。经济学家们既然勇于创导改革,那么就应该为改革的过失负责,只为既得利益集团说话,而不为老百姓说话就是颠覆老百姓,颠覆社会经济发展,颠覆国家的政权。 如果笔者今天再爆出一个惊人之语,必然会让中国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根本就不全面认识货币的本质。
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是一般化的交易凭证,有些经济学家甚至爆出货币就是商品的笑话,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货币的本质是否稀缺资源? 稀缺资源一般是指有限的资源,比如土地、黄金白银、石油等等。 如果说货币是稀缺的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探讨。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首先姑且不论国家根据什么产能、劳动来发行货币,什么凯恩斯定律都丢到一边不管,就单单只谈货币。 如果说古代的货币是稀缺资源,这我相信,比如古代铸币的材料利用金银铜铁之类的物质来铸币,因为金银铜铁是稀缺物质,铸币成本太高,货币自然就是稀缺物质。但现代社会的货币就完全不同,而是用纸制作的,成本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影子货币的推广,货币的制作成本几乎降到0,国家如果抛开社会产能、劳动等,想制多少货币就可以制多少货币,影子货币已经将实物货币转化成了电子符号,而电子符号的容量可以比宇宙还要浩渺,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货币可以无限供给,货币不是稀缺资源”。 如果说国家发行货币是根据产能、或者是社会劳动、甚至凯恩斯定律来发行货币,那么就说明社会只有出现产能危机、社会劳动力危机才能产生货币信用危机,而现实社会却出现奇怪的现象,在不缺少产能危机、以及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反过来国家财政出现对货币的稀缺,国有企业出现对货币的稀缺,国家金融机构出现对货币的稀缺,老百姓出现对货币的稀缺,商业人士出现对货币的稀缺,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出现对货币严重的稀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货币是稀缺资源一样,并且造成社会所有自然人拼命的对货币争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退一万步讲,就算社会出现产能危机,劳动力紧缺危机,但也轮不到货币出现稀缺,因为货币不是稀缺资源,货币可以无限供给,最多就是货币信用危机、贬值。整个社会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出现货币稀缺危机。
造成当今社会货币的稀缺现象,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货币的运用方式不对头”。 当今货币流通模式大体是一种直线运行模式,而非循环模式,国家财政金融就象是印钞机,老百姓是货币流通线,市场是收银机,然后市场分一杯羹给国家税收供应给国家财政继续支出,在这种模式中,国家财政金融每推动一次经济发展,注定就要损失一部分,因为每一次支出都有一部分沉淀在市场中无法收回形成再循环,把市场的肚皮越撑越大,国家财政金融的肚皮就越屙越小,社会发展得越快,那么国家财政金融的损失也就越大,市场膨胀也就越快,因为市场是服务行业,而不是实质经济效率行业,因此,市场的膨胀按照经济效率而言就已经形成严重的免费午餐。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国家不计后果的高速发展,就会将大部分劳动人民卷入到市场这个免费午餐的行业之中去,造成市场的恶性膨胀。如果这时国家财政金融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那么就会造成整个社会连锁反应的全面性危机。也就是全社会对货币的全面稀缺性危机。 这种模式同国民党当权时期的货币运用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国民党财政大臣孔祥熙利用几十台印钞机日夜加班的制钱也没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并造成相当有限的财富全部流入到官僚、军阀、地主、土豪劣绅手里无法形成再循环利用,货币分分秒秒都在贬值,从1927年开始,100元官金票子能购买一头牛,到了1937年仅十年之隔就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 当今的货币政策与国民党时期的货币政策区别在于当今政府没有疯狂的铸币,而是利用金融的作用进行融资圈钱,转活社会的流动资本来推动社会的再生产,尽管如此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国有银行的呆帐坏债层层积累,国家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损失实际上也就是国家的财政赤字,因为只有国家财政才能为他们买单。再就是许多金融投机者,股民们成了金融的牺牲品,大面积的资金已经滞流入很少的一部分人手里,难以再形成有效循环,还有就是国际金融投机家的炒作,以及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并将美国国债保值增值降低20%,使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的美国国债保值增值损失惨重,造成货币资本严重流失。同时又造成国内社会劳动剩余产品大量积压的连锁反应,形成经济泡沫。 通过上述推理,市场取向实际上就是“免费午餐取向”,并同时让美国吃了我们的免费午餐,也是国家政府被不断边缘化的取向。为此,笔者实在看不出这种取向的合理性在哪里,鼓吹这种取向的理由何在?前运未卜、迷迷濛濛、横冲瞎闯、以侥幸的心态把社会领入命运难卜的的征程,难道这不足以值得我们反思吗? 一旦提到反思,许多经济学家们又开始喧哗,什么计划经济千万不能走啊,我们是那个时候过来的啊,那是灾难啊?等等,好像反思就代表了过去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条条框框,没有那一些条条框框就好像没有路走了似的。退一万步讲,纵然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一套东西再怎么不对,也不足以成为市场取向的理由吧?如果市场取向的前面是一个万丈深渊,岂不是计划经济给逼的。 难道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的道路就不能走吗?难道国家全面取消税费制度就不能走吗?难道国家全面推行电子货币和无现金政策就不能走吗?这可是没有同过去计划经济沾上边。详细内容请参阅《货币循环流通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