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化工用品。在以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它竟然可以“吃”。
人们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如长期和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肾发生损害”。当人们担忧,人食用了接触三聚氰胺动物产品时,会不会产生次生危害时,我国部分婴幼儿直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危害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次问题的暴露,让大众彻底丧失了对国产奶制品的信任。人们自然对“三聚氰胺”刻骨铭心,“三聚氰胺”也得以成为2008年的关键词之一。从我个人而言,不想则已,一想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正在无情地吞噬着我们。
你的心中是否有痛?
说实在的,我看到“三鹿”奶粉遭受重创,心中很不是滋味,我小时候是喝着三鹿奶粉长大的,没想到若干年后,同样喝着三鹿奶粉的婴儿却比我不幸得多。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三鹿集团慷慨向灾区捐款上千万元,这比当时的万科要慷慨多了(万科后来表现也不错)。三鹿集团的员工自发组织捐款8万元。如今三鹿重创,那些无辜的员工在瞬间失去了依托。
毛泽东在《社会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阶级分为很多类,针对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革命策略。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鹿重创,无辜的员工和奶农无一不受牵连,他们在为少数人的恶劣行径买单!
利欲熏心还是无知?
通过对毒奶粉的调查,原来“毒奶”是来自奶农。那么奶农为什么要在自己生产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呢?作为奶粉生产企业肯定知道三聚氰胺是有毒的,生产有毒的产品是非法的,不能让自己去背上这个黑锅。但是如果不加三聚氰胺,产品的质量又会受影响。那么怎么办呢?根据调查,最终是让生产牛奶的奶农去添加,只有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三鹿的奶站才收购。于是三鹿就通过奶站,逼迫奶农加三聚氰胺。于是就有了添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了。
对于奶农而言,如果不添加“三聚氰胺”,蛋白含量通不过检验不说,连家也养活不了。(这是何等畸形的考核办法?各个企业也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考核办法是不是对头)
但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判断,到底是奶农利欲熏心?还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三聚氰胺”?
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人心不足唯利是图,还是可怜的无知,造成这次的“毒奶粉”事件。
媒体是不是应该更尖锐一点?
如果没有媒体的披露,“毒奶粉”事件是不是会再过一段时间才会浮出水面?是不是有很多企业能够“巧妙”地运用公关手段就可以继续让“毒奶粉”继续下去?
我们是不是让那些可怜的“奶农”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恶劣行径买单?以后食品出现问题,是不是责任都由那些可怜的“奶农”、“粮农”、“菜农”……一并承担?
“三聚氰胺”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种,它只是锐化了的矛盾的一分子而已。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我们该怎么办?
三聚氰胺何罪之有?
“三聚氰胺”,只是众多化学品中的一种罢了,它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做塑料制品。它本是好的,但把它用在“吃”上,就犯罪了。
火本身也是好的,如果你把它用来烧别人的房子,就犯罪了。可是,有的人为什么明明知道一个东西会害了别人,还要卖这个东西?还要添加这个东西?
到底什么地方造成了这种心理的畸形?造成了这种对利益的不惜代价的追逐?
三聚氰胺没有罪,有罪的是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的人;
大部分的奶农也没有罪,有罪的是那些强迫他们添加三聚氰胺的人;
那些迫使别人添加三聚氰胺的人罪也不大,罪最大的是那些制定蛋白质含量指标的人;
罪在于制定了这个指标,却没有意识或根本没有漏洞防范!置人民的生命安全如儿戏!
峰回笔转:双腿直立行走的都是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商业考核对人最大的诱惑便是,照它做,便能利益最大化。于是便有了不择手段。
别嘲笑,别愤怒,别不以为然。类似于这样的考核比比皆是,政府里、企业里、学校里,到处都是这种畸形的变态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观点是:“双腿直立行走的都是人!”
仅仅凭一个蛋白含量,就能判断奶的优劣!就能提高奶的收购价!与“双腿直立行走的都是人”有什么分别?
一个企业,以顾客成交率为第一考核指标,结果顾客成交率上去了,大部分成交量降到10块钱;一个企业,推新品的时候以销售额为第一指标,新品没有老品顺手,自然死的快;一个企业,以成本控制为第一指标,结果大量拓展性费用被缩减,企业盘子越做越小,最后没有支出费用直接降为0,公司倒闭……
往往看起来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现实里“逆流而上”的却比比皆是。
这些畸形的指标,在企业里造就了一大批的“三聚氰胺添加者”!
法制很重要,知治和德治同样很重要
这个世界有三种权力来源:武力、金钱和知识。法律属于强制性的工具,与武力挂钩,金钱不必说,最重要的,其实是知识。
周恩来的一句名言便是“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说有文化的人素质高,没文化的人素质低,我认为不可一概而论,但这个认识却反映了一个道理:知识多的人,知识全面的人,便具有了德的力量。
如果那些奶农清楚地知道“三聚氰胺”造成的生理后果、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他们还会往里添加吗?有多少人不是在无知的情况下,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的?
“心存侥幸的管理”与“夸大其词的营销”
添加“三聚氰胺”最清楚的,莫过于企业的管理者了。他们拥有最全面的知识,既懂法律,又懂管理,最有权力控制事态的发展。但是,他们却没有行动,心存侥幸,是普遍的心态。
营销大可在前面夸夸其谈,冲锋陷阵。出了问题,公关一出面就能搞定。要知道,这个“搞定”两个字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它的背后意味着“消费者的问题又一次得到成功的镇压”!
他们的思路是“镇压消费者的问题”,而不是解决!
看来不少营销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消费者导向”都不懂!
经济体质、环境、考核指标,决定了人的行为,这是现在很多矛盾的原创者,背负着畸形的原罪,其中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付诸行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