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去医院,陪我母亲看病。她从“十一”就开始肚子疼,去当地医院看看也没有什么办法。就到北京来看看大医院。我去了一家著名的中医院。
而我又一次失望了,病看了,药开了,钱花了。然而病没有好转,整个流程下来,我忽然发现,医生这个职业是没有什么风险的,病看了,药开了,钱收了,然而病好不好,似乎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像许多社会上的企业一样,都有自己的绩效评估体系,干的好的干的不好的,一评估就一清二楚。但医生的业绩如何来评价呢?我不知道对他们的评价体系里面有没有治愈率这一项,但是我作为曾经的患者和现在的患者家属,没有被任何机构调查过我看病之后是否治愈。
忽然就想到了方舟子之前对中医的“穷追猛打”,觉得他讲的非常有道理。一般的假货,因为我们还能识别,危害毕竟小一些,而学术上的假,就不是我们一般老百姓能识别的,而它的危害,却要远远大于一般性的假货。故而,一个方舟子的出现,还远远不够,应该有更多的方舟子。
诚然,我相信方舟子讲的未必全部正确,也许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但可贵的是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应当允许这样的人存在,而争论,都是学术上的,可以辩,可以争,可以吵。但不允许方舟子的存在就不应该了。
举例来说,方舟子质疑蒙牛的特仑苏含有致癌物质IGF-1,而蒙牛声称没有。重要的未必是一下子就认定这种牛奶里含了或者没有含IGF-1,而是能给公众及学术界一个机会来讨论这件事。真理越辩越明,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自然给公众一个自我判断的机会。
而公众正是缺乏这种判断的机会,往往被约定俗成或者统一的宣传占据了所有信息获得的渠道。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方舟子”,更多让我们了解事情真相的“方舟子”。从这个角度讲,个人认为一切来攻击方舟子及方舟子们个人的观点都是可耻的。真正有价值的争论,应该在学术本身,如果认为“方舟子们”说的不对,大可以用学术上的观点来反击。与攻击者们相反,我注意到,方舟子每次撰写的打假文章,都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极少对攻击者个人或者某个团体进行攻击。这是不是也值得我们一些人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