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是确保建设新农村顺利成功的保证;村干部只有明确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
【关 键 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干部【作者简介】姚家祥,1957年10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77级本科毕业生,法学学士。中共湖北石首市委党校纪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及应用(经济类)副研究员,荆州党校系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编著书8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1篇,获得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9次。今年的主要代表作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干预》(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发展》2006年第1期)。
【通讯联系】单位:中共湖北石首市委党校纪委 邮政编码:434400 联系电话:13507255638 07167273635(办)Email:[email protected]
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最厚重板块之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舒展已经浮出水面。新农村,不仅是中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生花妙笔,而且将撑出未来中国经济一个巨大增长空间,是中国广大农村迈进的新蓝图。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新农村,绘就新蓝图,成功在村干部。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各项事业的直接领导力量。村干部如何站在历史高度,围绕建设新农村,切实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
村干部是中国农村行政级别最小的干部,但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高素质的村干部,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证,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去。没有高素质的村干部,就没有新农村。
1. 从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和具体目标来看,村干部处于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地位。“十一五”规划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并且把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目标准确地定位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把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目标明确地确定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把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突出地集中在“民主管理”。这就明确了村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农村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目标。建设新农村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这一伟大实践,为村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村干部是这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的主角,处于核心地位。村干部在这个空间和舞台上,紧紧把握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必将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2. 从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来看,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强调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既关注民生,又注重民权,既有生活质量的要求,又有生活理念的标准,既涉及经济社会的层面,又包括人文与自然的范畴,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全面性;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其衡量标准也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它是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的,必然受地区之间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建设的速度和目标各不相同,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不尽相同,具有层次性。实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素质过硬的村干部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村干部适应农村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能力,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能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领路人和排头兵,保证这一系统工程的最终完成。
3. 从村干部的功能来看,村干部能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去。
村干部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是一个村的领导核心,是落实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总体部署的直接承担者,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肩负着把握方向、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建设的重任,承担着化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责任。农民群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每一个村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和评判整个党和国家。一个村干部一面旗,村干部很得力、模范,就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反之,就会给党和国家抹黑,让农民群众失望。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高素质的村干部,有凝聚力、向心力,能充分广泛调动和发挥农村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在建设新农村这个艰巨复杂工程的过程中,只有村干部才能带领农村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为这个美好家园共同奋斗,贡献力量。
二
一个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农民数百上千,需要村干部去组织带领。而作为领军人物的村干部,如何去组织和带领,其综合素质就成了关键因素。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村干部文化偏低,见识不广,技能缺乏,发展经济本领不大,管理社会欠缺章法,政治建设经验不足。“欲善于事,必先利其器”。要确保建设新农村顺利成功,首先要做的是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
1. 提高村干部自身素质,从基础层面为提高村干部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村干部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打牢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政治基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掌握建设新农村的本领。把村干部的培训列入各级党校和一些大专院校的课程,实行分期分批轮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党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而且必须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乡村规划、招商引资、旅游开发、文化建设等等,都是新时期村干部建设新农村应掌握的新本领。
第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向村干部交任务,压担子,经风雨,见世面,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解决农村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工作能力,提高领导水平。通过锻炼,重点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 建设好村干部队伍,从组织层面为提高村干部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抓住选人用人的关键环节,奠定好高素质村干部的队伍基础。按照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为村干部;加大村干部选任改革力度,拓宽选人渠道,采取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方法选人,选出党员和绝大多数村民满意的村干部。选人用人要充分体现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用人所长,实现专业互补、性格互补、特长互补,使每个村干部都处于最佳位置上,发挥最大长处,形成整体优势。
第二,创新村干部储备机制,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可实行地方与学校联合,重点培养部分成绩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和高中在读学生,为农村储备村干部人才;地方和军队联手,在保证军队人才需要的同时,对优秀的农村入伍战士开展农村相关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部队为农村有计划地培养后备村干部;基层党组织与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部分青年农民到沿海发达农村“打工”深造,培养后备村干部。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各级组织应从政治上、生活上研究和制定一些保护和鼓励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政策,要建立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机制,使村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居,老有所养。
3. 建设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层面为提高村干部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约束机制。推进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建设,村内重大事项在实行民主议事协商、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进行决策;加快完善民主理财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加强村干部经济责任或离任审计工作,积极推进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做到村民对村干部年度工作评议和上级工作考核结合、民主评议结果与村干部报酬挂钩,有效强化村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确保村组织充满活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重点加强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三个组织”建设;规范村民自治实践活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村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提高村民群众的主人翁观念,保证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第三,完善村干部民选机制,落实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完善和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在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体现农民群众选择的民主权利,把农民群众的选择作为党组织选任干部的首要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克服暗箱操作和其他假民主的行为,真正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作风好、政治强的新型农民选出来,担当建设新农村的领头人。
三
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历史赋予村干部的神圣使命。只有明确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村干部才能承担这一使命,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
1. 使经济有新发展。
建设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品结构、农业区域布局,立足区域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使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启动农村市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2. 使乡风有新气象。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通过发挥政治优势,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共同营造诚信友爱、平等互助的道德环境和农民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在农民群众中大力推崇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内在身心之间的平衡的、和谐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开展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教育农民爱国爱家、自强自立、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结合农民特点,大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倡导学习之风,鼓励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激扬社会新风。
3. 使村容有新改观。
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坚持规划为先的原则,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解决村屯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动员和组织力量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标准,搞好乡村绿化、美化,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处理能力,力求农村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的全面恢复;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动员乡村各级各类组织和广大村民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新乡村建设。
4. 使民主政治建设有新突破。
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等各项机制,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于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之中;进一步实行村民自治,健全民主管理体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村民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把最广泛地动员农民群众参与作为推动这项工作深入进行的重点,引导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监督评议组织,让农民在村务管理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使农民真正成为管理村务的主人。
5. 使农民素质有新提高。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没有农民,何来农村,更何来农业?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造就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
6. 使自身职责有新调整。
建设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与以往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又拓展了更新的领域、丰富了更多的内涵;从进程上看,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建设新农村,村干部的担子更重,职责也更大。这必然使村干部在职责上面临新的调整。在工作方向上,要从组织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退出来,在市场农业、商品农业、非农产业方面努力推进,从纯农化转向非农化,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村界抓发展的转变;在生产经营活动上,要从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的活动中退出来,在引导、加强、示范、带动方面努力推进,由替群众决策转向为群众服务,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转向优质服务推动工作;在工作重心上,要从“上传下达”中的工作陷阱中退出来,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搞活地方经济,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
【参考文献】
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人民日报》2006年05月19日)
司马龙:村官腐败:凸显新农村建设“软肋”(《人民论坛》2006年第7期)
向美华:依靠创新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2日 )
王云坤: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人民日报》2006年03月11日)
李 力:经济学家韩俊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日报》2005年12月0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