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宏观调控,与以往相比,无论是出发点和处置方法,都和以往有很大不同,本次的调控掌握的是一种冷热间的平衡技巧。国务院权威人士表示.经济总盘是过冷还是过热,这并不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下一步发改委的政策不会全面收紧,也不会按兵不动,而会有针对性地调节结构性矛盾,同时避免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给整个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硬伤”。
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今年4月14日和6月14日,国务院两次举行常务会议讨论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前后的措词,一季度时高层还持观望态度,后一次会议则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鲜明地提了出来。会议纪要的原文指出经济形势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而此时外界争论较多的“通胀压力显现”、“经济过热”等判断并未在政府层面有任何定论。
会议纪要的原文指出经济形势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外界争论较多的“通胀压力显现”、“经济过热”等判断并未在政府层面有任何定论就充分说明问题。从产业角度分析,对于产能过剩的调控需要在经济较快增长的过程中完成,如果经济增长减慢,过剩的危害会被放大,更加突出。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刘霞辉表示“下一步宏观调控将继续微调,不会动大手术”,当前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是政府很珍惜的一个经济发展态势,几乎不会采取全盘的动作对经济造成伤害。
在政策手段选择上,除了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是以市场化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不一味地打压某个行业,对于新上项目和投资设置了如环境、技术含量等门槛,力图淘汰低水平、粗放型的企业。每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对过剩行业的调控也应特别注意已显现过剩和潜在过剩的区别。在政策手段选择上,发改委也将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以市场化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化的手段是较为健康的方式,政府需要提高对行业走势的判断。由于市场手段较为“温和”,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研究员王岳平以钢铁行业为例子分析,如果还有需求的空间,市场并不能完全向着调控的目的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调控的失败。只能说采取的市场手段本身就是渐进的,调整结构过剩和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会有波动,也会出现市场的反映和调控目标暂时背离,这些都是正常的,本轮发改委的宏观调控,更需要的是掌握一种冷热间的平衡技巧。
限制外资投资中国房地产的政策有可能近期出台。继国务院宣布要“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的势头”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其它部委将有可能进一步出台具有实效的政策,减缓项目审批速度,控制土地供应,同时收紧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房地产所面对的政策不确定性将增加,需求增长放缓,融资成本可能进一步上升。5月29日出台的“九部委十五条”房地产调控细则已经在不少开发商中引起焦虑,由于限制外资地产需求而引起的新政策也有可能使更多的开发项目延缓。
此轮调控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当前经济冷热兼备,原材料价格的走高带出通胀趋势,支柱行业的过剩又显现通缩压力。这意味着政策不会全面收紧,从连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以解决产业过剩矛盾、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产业政策为本轮调控的第一手段。
结论:当前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是政府很珍惜的一个经济发展态势,管理层宏观调控的观念也在转变,对于本轮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发改委宏观院的副院长陈东琪接受采访时曾用“控制加速度,而不是控制速度”来概括。可以判断,中国经济仍然将是快速发展的模式,宏观调控的任务是在快速中保持平衡,保持快速发展是第一位的,任何与这个基本原则相违背的政策是不会出台的,也只有在快速发展中,才有宏观调控的空间。如果经济不能快速发展,宏观调控的空间会大大减小, 本轮调控的焦点,是否有刚性政策的出台是关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