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受益者,是所有人的共识,至少没有人敢反对,尽管无形中,改革越来越演变为极少数人获益而大多数人的利益则因此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问题在于: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受益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刘教授说得很对,由于改革方案只是极少数人以部门的形式来制订,缺乏公众参预的机制,所以改革越来越沦为极少数人的事情,也使改革所形成的利益格局越来越倾斜于极少数人。比如国有垄断部门所制订的改革方案,必定有强化自身垄断地位的倾向。于是它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超额利益,而广大公众却因此而利益遭损。这从贫富分化加剧,国民经济的利润越来越集中于几个巨型国有企业上面,可以见到。因此,中国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少见有成功案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等都存在很多问题,这几个领域甚至使公众的生活遭受越来越大的压迫),只有自下而上的"变革"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农村联产承包制,与民间经济(社会经济)的兴起。近30年中国所获得的成就,归根结底是由这两个变革所产生的制度的结果。而国有经济在20多年来一直试图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两个变革所带来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但显得很艰难,至今仍不能说是成功的。只有看到国有企业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获得生存与发展,我们才能够说国有经济改革是成功的。而目前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产生巨额性的超额利润,那是因为它获得了行政垄断的地位,因此这种超额利润对于国民经济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收益",不如说是一种"拖累"(周其仁语)。 因此,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关键在于打破一切行政垄断,使广大群众不再为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付出更多利益,从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但是,这样也就会使原先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又会以"广大群众"中的一员的身份发出不同意见,说改革不能让他们遭到利益损害。所以,改革在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增进之时,不可避免使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损害。改革就是这样一个利益调整的社会行为。不过,有一条是可以确定的: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的获得不能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削弱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而目前中国改革之所以处于胶着状态,就是这个问题:不敢冲破这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这样就产生了刘教授的改革命题:关键是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不敢冲破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就会使广大群众的利益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不过,要冲破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格局也并非很难的事情,只要遵循邓小平的"开放"精神而打破行政垄断,就可以了,垄断被打破,原先集中于垄断行业中的超额利益自然会转移至其它行业,从而使在这些行业中从业的广大群众的利益获得增进,直至使社会获得均衡而公平的利益。而要实现这一点,恢复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权利,又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保障",因此它应该成为领导改革当局在改革时代的一个"政治任务"。――黄焕金】
关键是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刘 小 怡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0731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场关于改革的争论又浮上了台面。争论的焦点是,中国的改革是应该继续推进,还是应该暂时停顿下来,甚至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这是一个关系中国未来走向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中国的改革讲究是应该继续推进,还是应该暂时停顿下来,或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楚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进行的是什么样的改革?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做了明确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因此,社会主义包括两个基本特征,即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丰富,就只能处于贫穷状态,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然,社会主义不能局限于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也是可以发展生产力的。一些国家的生产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除要发展生产力外,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的辨证统一。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就应该以实现上述社会主义原则为目的。而判断中国的改革是否成功,也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实现上述原则为标准。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判断中国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而各个领域又包括若干方面。所以,笼统地说中国的改革是否应该继续推进,这样提出问题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如果某项改革有利于实现上述原则,同时条件又比较成熟,那就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下去;如果某项改革有利于实现上述原则,但暂时还不具备条件,那就要推迟一段时间,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如果某项改革不利于实现上述原则,甚至与之背道而驰,那就应该改弦易辙,用新的改革方案代替它。国有企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以至于出现"改革动力不足"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它们或者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怎样才能使一项改革朝着实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方向推进呢?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使改革朝着实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方向前进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这些改革从方案的制定到执行,都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国有企业上市之类的改革之所以不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由少数社会"精英"操作的,出现了改革方案由少数人制定、少数人选择、少数人执行,最终少数人受益的局面。诚然,一些改革方案的制定是高度专业化的,非专业人士不能胜任。问题在于,这些改革方案的制定是由少数专业人士垄断进行的,大多数专业人士被剥夺了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机会。至于普通群众,他们虽然缺乏制定改革方案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不同的改革方案还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问题在于,他们也被剥夺了选择改革方案的权利。同样,一些改革方案的执行是非常复杂的,执行这些大方案是有关部门的专门职责。但问题在于,普通群众被剥夺了监督这些部门的权力,致使一些好的改革方案在执行中变了味、走了样。如果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大多数专业人士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让广大群众参与改革方案的选择,监督改革方案的执行,那么中国的改革就不但不会招致广大群众的抵制和不满,而且会赢得他们的坚决支持。为使中国的改革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原则,并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就应该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