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思考 宏观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分析经济高速增长中,人们发现调控令难挡过剩行业“大干快上”,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反弹和扩张,成为投资过快的“中坚”。有八成以上的新增炼钢产能未经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的核准,未履行核准、环评和科学论证手续。内中少不了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此外,银行也大量向产能过剩行业务放贷。而这种现象不是一次偶然性出现,一种现象反复出现必有其必然性。

 宏观思考 宏观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的宏观调控有特定的内涵,众多的调控手段,雄厚的物质条件,加上复兴中华民族的坚强信念,几十年来,我国虽然问题很多,但仍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宏观调控的作用功不可没。可是为什么上述现象又是反复出现?需要深入分析。

 

第一,内涵分析。根据马克思理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新的社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领导经济是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的,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自己的特色。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考虑的主要变量是汇率、利率、通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等,但一般不涉及具体的行业指导及行政控制政策。在中国,如果当发现只靠央行调整利率或汇率及财政预算,无法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时,就配上由各部委共同协调并由国务院出面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可以说我国的宏观调控是全方位的、全力以赴的。这种宏观调控就有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要求,满足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有效性等四大要求。为此就要求宏观调控的指令不仅要科学、适时、适度、适用,并且要有鲜明的全局性。调控指令无论是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都得依靠地方政府、财政、银行等部门去实施,这就要求这些机关能够准确理解,并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去贯彻实施。这些机关单位都得具有两重性。既有自己一块的利益,但它首先是国家使命的实施者。要求它们与国家保持一致,既有同一的价值观,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现实的生活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捧住自己这一块小天地利益,而置宏观指令于不顾;银行热衷于“利润第一”,喜欢多放贷款。据悉,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新增贷款额竟占去央行预定全年指标的87%,中央要求控制房地产贷款,而银行却喜欢放房地产贷款,并且爱放大户头。有一户贷了7141万元,大概是128套,还有一户竟然贷了6﹒5亿元,当然是炒房。从中可以发现,银行放款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清楚的。为了控制信贷投放,现在中央已发出指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银行思想问题不解决,贷款规模控制住了,只控制小户,不控制大户,而不顾这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否,看中了就放,如此一来,信贷规模达到了要求,结构性矛盾难望解决。银行的性质本来既是国家的机关,又是经济组织,是后来把银行从机关划到企业,银行自己也确认自己是企业,提出“以利润为中心”,宏观调控的职能变为“副业”。从而使宏观调控的性质与银行的性质出现了差别。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现象,叫做折射。现在宏观调控出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折射现象。现在银行资金来源多得很,存款一股劲地上,又吸进了外资,有的股票还上了市,资金多了,从企业自身效益考虑,贷款不放又怎么办?想不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银行定性问题,却牵连到宏观调控的大局。由此可见,银行定位问题解决不好,银行业务的指导思想也端正不了;银行业务指导思想调整不好,贷款冲动就难抑制住,宏观任务也就难以完成得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处在特殊地位,改善宏观调控不仅要解决自身科学决策问题,更要解决宏观调控的载体的定位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解决“媒质”的同质问题,避免“折射”现象的发生。

 

第二,手段分析。我们宏观调控手段丰富多彩,行政手段只是其中的一个。现在有些人对行政手段很反感,多方抨击。其实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中必要手段,特别是目前情况下,全国经济发展如此不平衡,一个地区中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差如此悬殊;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特殊性,我们是多种经济并存的国家,有的单位对经济手段调控很敏感,有的单位则不敏感,对同一调控令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此外,还有地方政府的干扰,也可使经济调控令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运用行政手段比运用经济手段效果会更好,更快。比如,前阶段银行提高了房地产贷款利率,虽然幅度很少,房产商不在乎,可是有些经济比较困难的户,感到压力很大,用行政手段不一定就是不好。行政手段有些是通过制定法规形式去实施的,最近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给外资炒楼套上“紧箍咒”。这类行为还无法用经济手段代替。当然行政手段也有弱点,弹性比较差,副作用较多,一些地方政府可滥用行政手段,而使宏观调控失灵。相对而言,运用经济手段就比较合理些,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减少行政手段,增加经济手段,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行政手段规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第三,条件分析。这里涉及到的主要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垄断问题。国家实行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国家为了使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必然要把一些战略资源控制在国家手中,要在这些领域要实行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不一定就是垄断。换句话说,垄断不垄断不是以所有制来区分的。垄断是一种市场行为。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是垄断行为。在实行公有制的领域,不一定那里就是垄断。有如电信行业,过去联通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则是网通天下,各自垄断一方。现在这一界线去掉了。联通北上,网通南下,外加了一个铁通,都是国有企业,但是不妨碍竞争。以前联通独家经营时,安装宽带:初装费要1000多元,包年的月租费是880元。现在初装费免了,或只有8元,联通月租费包年是800元,网通包年只有500元,服务态度也好了。当然也有同是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单位,原来是竞争关系,可通过联手操纵市场价格,形同垄断。银行卡收费可能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银行卡跨行收费本是企业自主行为,但通过银联协商统一做出决定,就具有联合限制竞争的性质,难免垄断之嫌。现在舆论反响比较大的垄断企业高工资问题,其实这些企业工资比较高,高在领导层,普通职工工资不一定高,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因为它是垄断企业,而是来自决策权垄断,许多还是以各种“额外奖金”的形式发放,是领导层自己对自己定的价。当然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可能产生垄断,所以对这些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要做出必要控制,或者在体制上做些改革。石油在中国是垄断行业,中国对石油的价格实行管制,一年前上海90号汽油价格是3﹒93元/升,今年3月上调到4﹒13元/升,5月再上调到处4﹒52元,一年内上升了15%。今天,中国的汽油价格(4﹒52元/升)比美国的汽油价格(6﹒02元/升)要低大致30%。我们在调整汽油价后还有对某些企业实行价格补贴。对稳定汽油市场供应,稳定生产、稳定物价都有好处。我们为了利于宏观调控,对一些战略资源要实行了垄断,可说是公有垄断,但不该使这些垄断企业因操纵市场行为影响市场正常竞争。为完善宏观调控,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经济,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宏观调控。为了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减少市场的盲目性,搞好宏观调控是关键。宏观调控是一项新工作,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从实践看,我们不仅要解决宏观调控本身问题,使宏观决策准确、适时、适度、适用,还要解决宏观调控指令传导问题,要有一批肯全心全意为宏观决策献身的单位和人,还需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为此,需要从体制上、思想上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归位和宏观调控实施部门的职能定位问题。把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实施单位的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指令的执行、监督、修正,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机制,以改善宏观管理。不允许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一套:甩开宏观调控任务,去追求“利润第一”、“政绩至上”。(2006年7月26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4655.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毒品犯罪中明知问题的研究 毒品犯罪

关于毒品犯罪中“明知”问题的研究段鹏云[摘 要]在惩治毒品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毒品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只能是故意,毒品犯罪主观故意的关键内容是明知,在司法实践中,毒

声明:《宏观思考 宏观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为网友風流無止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