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徽马芜铜区域空间管治协调



一、区域管治协调准则

(一)整体利益优先的原则

根据马芜铜城市群发展的要求,以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协调区域关系为基本出发点,通盘考虑马芜铜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通过空间管治协调的实施,充分发挥马芜铜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马芜铜城市群发展的整体利益优先原则,首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

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

3、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4、城市群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协调

5、土地供给与流转政策

(二)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原则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致力于马芜铜城市群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建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保障城市群内所有利益主体的综合得益。

1、产业体系和生产布局

马芜铜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建立和生产力布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当地比较竞争优势和土地潜力等条件,按照政府的空间政策、环境政策、土地等政策导向,由资本自由流动企业自主选择,鼓励提倡市际之间按现代企业制度组织产业体系,实现各投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2、市场体系

马芜铜城市群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准则,实现人才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区域一体化,确保市际政策统一、手续规范。

 

二、区域内部管治协调重点

(一)城乡空间整体协调

1、优化核心城市发展空间

马鞍山、芜湖和铜陵核心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态结构的优化应在马芜铜城市群内根据资源、区位交通、发展潜力等统一考虑,综合平衡、合理分布。协调内容包括:

(1)马鞍山市:主城区重点向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当涂县城向北发展,适当向东、西发展。主城形成组团式带状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即以南北向主要生活性干道湖东路为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以采石河生态廊道为分界线,形成“一主、一副、两带”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呈南北向团聚发展。

(2)芜湖市:中心城区重点向东、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发展,远期可考虑跨江发展战略,开发江西地区,同时把马鞍山当涂县的新桥乡河年陡乡作为主城区发展的备用地;湾沚新区重点沿芜屯公路与芜宣高速公路发展,城市扩展方向以向北和向东为主;繁阳新区重点沿沿江高速公路和芜铜公路发展,城市扩展方向以向北为主。市区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以沿江高速公路、芜铜公路和芜宣高速公路、芜屯公路共同组成“人”字形轴线,形成“一个中心区、两个新区、两条城镇密集带”的空间结构形态。

(3)铜陵市:主城区向北发展,选择顺安和钟鸣两个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集中、联动、相向发展,引导城市在东部形成一个强劲的增长极,形成“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2、协调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

马鞍山、芜湖与铜陵具有空间相向发展的趋势,而在芜湖市与马鞍山市之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应在强化三市之间快速交通系统的同时,加强对相互之间绿色开敞空间的落实与规划控制、管理。马鞍山与芜湖之间宜在青山河两侧地区集中发展绿色开敞空间,芜湖与铜陵之间应以马仁山森林公园和铜都森林公园等自然山体为主体,构筑绿色开敞空间。按照有利于形成城市群内外交融的网络化生态空间的要求,协调城镇边缘空间布局,保护与控制必要的绿色开敞空间。

3、优化城镇布局,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

在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继续有序撤并一般镇。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建制镇,应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逐步撤消,改设为街道办事处。城镇建设用地相邻的建制镇,应加强相互之间在空间上的全面对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尤其应强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之间的协调,并适时进行区划调整。城镇建设空间应避免过度分散、无序扩张,其间应保留绿色开敞空间。

积极有序地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主导原则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置为手段,维持被撤并乡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创造中心城镇集聚发展条件,紧凑建设、集聚发展,引导分散的居民点稳妥地逐步向中心城镇集中。

通过迁村并点扩大农村居民点规模,建设中心村,方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按照规划确定的居民点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土地置换、流转,运用经济手段,制定各项政策鼓励村民集中至小城镇或指定的居民小区建房。

城镇和乡村居民点避免沿公路两侧成带状开发,要兼顾过境公路的畅通性和农村居民出行的便捷度,以“临线成团”的形态发展为主。

除撤并的城镇以及现状建设较有特色的村庄外,一般不再考虑建设新的中心村,优先鼓励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二)重点区域管治协调

1、沿江地区

避免城镇建设空间的无序蔓延,中心城市之间要有足够的生态绿地作为缓冲隔离空间。限制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一般建制镇居住用地扩大规模。

加强城际协调,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新建设施尤其是主轴线上的重要设施的选址、建设标准、建设时序应保持一致,建成符合沿轴线整体发展要求的、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协调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合理规划过江通道,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的建设要与区域大交通、城市群内部道路网相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合理地利用岸线资源,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岸线使用与陆域布局相互协调,生产与生活相结合,重点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港口布局的协调,通过优化岸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港口条件,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岸线配置和港口体系。芜湖港是安徽省长江沿岸最大的枢纽中心港,今后该港的职能优化方向应该是:大力强化其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外贸口岸的功能和为长江中上游部分下行物资进行水水中转、水陆换装的功能。马鞍山港、铜陵港等将作为专业性港口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工业布局、市场建设、区域商业服务中心、大型社会设施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分工明确,突出重点,能源工业与重化工业尤其要相互协调,并与港口、用地、环境保护等条件综合考虑。发展港口工业及出口加工业,重点发展大运量、大耗水量的沿江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造船工业、运输、仓储业及相关的港口产业群,以高新技术改造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汽车零部件生产等。积极建设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水路(长江)——公路——铁路综合型的物流基地,发展与港口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地区服务、配套齐全的商业服务业。以芜湖为核心整合城市群教育资源,集中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城,形成研究型、本科型、职业型等多层次、开放式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将马芜铜城市群建设成为我省最重要的人才高地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芜湖建设能承办全国运动会的大型体育场馆,同时为远期举办国际性专项运动会预留用地。马鞍山、铜陵两市建设能承办省运动会的大型体育场馆,同时为远期举办国内专项运动会预留用地。在芜湖建设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科技馆,加强马鞍山、铜陵市科技推广中心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长江排污口要达标排放。现状和规划水厂的取水口应设立永久性水源保护地,统一协调。

大力建设长江两岸防护林体系,保护长江湿地生态系统;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

2、平原水网区

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其它制造业的发展应符合本区环境约束的要求。

控制城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引导区内城镇沿快速通道集聚发展,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城镇空间,重点建设重点中心镇,合理缩并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发展,节约用地。

加强区内东部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协调此区域内南北向新增交通干线的建设。加强芜太运河建设的协调。

重点保护平原水网湿地,划定集中水源保护区;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

3、低山丘陵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发展应注重对自然山体的保护,土地的开发应充分考虑生态的适宜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治退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林木覆盖率,保护稀有物种,培育野生动物栖息地。限制开山采石,划定采石范围,限制采石规模。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区。联合发展休闲旅游业,旅游线路组织要进行联合规划,同时要各具特色地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城镇空间发展应与生态环境充分衔接。

 

三、城市群外部区域管治协调重点

(一)与长三角地区

充分发挥紧邻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加强与江浙沪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融合的新格局。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各市在“四网”(交通网、信息网、金融网、商贸网)、“两业”(旅游业、工业)上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加强与沪浙地区产业对接,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东部企业来马芜铜地区投资兴业,建立加工业基地,并面向长江三角洲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同时积极开发旅游资源。

1、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一要着力营造“亲商、扶商、和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二要着力培育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不断创新政策支持环境。

2、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马芜铜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建设。在承接转移中,应把突破口放在做大做强制造业上,围绕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配套基地。研究跟踪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主动承接转移。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鼓励本地区企业与具有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优势的长三角企业进行联合和嫁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3、保持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一是共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汽车、钢铁和机械制造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三是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基地,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江浙沪三省市正在实施的旅游客运网络运作计划,加大与江浙沪联合对外促销力度。

4、协调与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以及本区域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快速联系通道建设;协调沿江城市(镇)之间的生态隔离,保护生态空间和基本农田;协调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港口建设,沿江产业布局应满足沿江生态环境要求。

(二)与合肥都市圈

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交通设施、科技、信息以及产业发展在省内都有重要优势;马芜铜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要加强联动发展,从而辐射带动全省。芜湖、马鞍山是合肥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合肥是马芜铜北上的陆路通道,芜湖的港口可以弥补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则可以为马芜铜的陆上交通中转和航空运输提供便利。

因此,要抓紧改造淮南线复线,加大对合芜高速、合铜高速、合宁高速的整修力度,协调裕溪河航道建设,提升各市的交通联系。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开展产业协作,协调产业布局。共同合作保护生态环境。马芜铜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跨江发展与过江通道的建设尤其需要与合肥都市圈相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徽马芜铜区域空间管治协调

(三)与皖江城镇带

皖江城镇带是安徽省十分重要的城镇密集带和经济密集带,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芜铜城市群是皖江城镇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龙头。皖江开发开放分层次推进,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芜湖突破口地位的前提下,把开发开放的重点集中到马鞍山—芜湖—铜陵一带,争取率先取得突破。使马芜铜地区建设成为类似江苏的苏锡常地区的加工制造中心,继而带动整个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运交通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皖江城市港口群体系;陆运交通建设沿江高速公路,未来铁路发展以完善铁路网为重点,建设沿江铁路通道,连同沿江断头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加强皖江地区特别是沿江各市的区域联系。

实现皖江地区的产业协作与分工,马芜铜地区可将部分产业向整个皖江地区扩散,皖江各市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应主动加强与马芜铜地区的产业链接,建设沿江以加工制造及化工为主的产业带,以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依托马芜铜三市的城市规模与交通区位,为皖江城镇带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两山一湖”的门户,协调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464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现代更是如此。纵观近现代的发展,每个时期都与人口的迁移密不可分。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个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文 保护环境的小论文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中国会展业如何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各类会展的快速升温,“会展经济”已成为一些地区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是国际会展业中心之一,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和内地会展业的发展,香港在会展业上的地位渐渐受到冲击。在新的形势下,香港和内

声明:《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徽马芜铜区域空间管治协调》为网友汝情三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