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增加,这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管理能力的要求大为提高。用一些公务员的话说,现在政府的事不好干了,不光是态度要好,也不仅是工作能力要提高,而且政策的创意与有效性都要足够,要能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这种新的压力的产生,与当前政府工作目标的多元化紧密相关。在过去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都是经济建设,可以认为,过去政府的工作是单中心的,追求的基本上是“唯经济”目标。新形势下,政府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资源与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多种问题的涌现,以及中央在发展战略上的调整,使得政府工作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对政绩的考核也随之出现多元化。这种趋势在“十一五”规划中有集中体现。
压力变化和政府目标的多元化,对政府工作正在产生的影响是,导致政府工作竞争目标的转移,这在国务院各部委这一层次表现得尤其明显,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正在出现从“争资源”向“拼政策”的转变。中国的政府行政系统源于中央集权下的计划经济体系,按照计划来分配资源可以说是其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方式。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计划式的经济体制演变成了“行政经济体制”,政府部门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争经济资源、争资源的配置权力,如项目审批、价格管制、资源分配等,都是政府部门热衷的事情。反过来,资源及配置权力的增加,更会增加政府部门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方面,掌管资源和项目审批最多的发改委受到的批评不少。
然而,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以及中央在目标上的调整,使得“争资源”的模式不得不改变。如果一个部委在政策研究和出台上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那么肯定会表现得越来越“不合适宜”。据了解,国务院某部委领导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现在各部委在中央面前都在竞争,在拼实力。什么是实力?不是去争资源、要审批权,而是在拼政策,要看政策好不好?能不能解决中央关注以及切实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转型的过程中,部委的这种竞争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认识也会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上的调整和改变。要拼政策,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拼?拼什么?在我们看来,拼政策其实拼的是信息,是研究。
在一些有效率的发达国家政府中,政策制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专业的研究和很大的投入。国内与此相比,各方面差距都很大。这实际上是主观上的重视没有转化成操作上的重视。值得强调的是,政策研究离不开信息工作,它需要对市场和政策信息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
目前,拼政策已经在部委机构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各个部门都在思考如何有创意地切入这一工作。再比如当前的房地产过热问题,一些部门也在积极推出各种政策进行干预。不过,坦率而言,由于没能超脱部门利益,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研究,国土及建设部门匆匆出台的一些政策很一般,估计也很难为中央分忧。
拼政策已经成为政策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这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策动向,值得各级地方及市场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