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香榭丽舍大街,让人铭记巴黎的浪漫和优雅;一条第五大道,让人认识纽约的时尚和繁华。某种意义上,为城市道路命名就是一场关于城市精神内涵的讨论。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在沥青或黄土上,却显得具象而又厚重。 7月20日的空港新城,格外热闹,17位来自国内外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齐聚西安,从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深度挖掘空港新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共同为新城的道路命名出谋划策。美国富布莱特杰出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文化学者Russell Duncan,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丁帆,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伯钧,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等海内外知名学者悉数到场,规格相当高。 “道路命名是城市建设中十分严肃的事情,也是彰显一座城市独特气质和文化生态的重要方面。我们举办空港新城域内道路命名专家咨询会,就是借此来汇聚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深度挖掘空港新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塑造与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相匹配的人文氛围,使空港新城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空港城市。”在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空港新城管委会主任王学东看来,文化应该渗透到空港新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地名是保护和传承本地历史文化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极具地方特质的一门学问,有时候一个路名甚至富含很深的内涵。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地名库,搜集古村落、历史事件、诗文、建筑等,一定要让人记得住、记得牢。最后,不可忽略的一点在于,越是地方性的越是世界性的。”古城保护专家、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刚毅认为,保留空港新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是重中之重。
![打造国际空港新城 空港新城蓄势打造陕“文化门户”](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34725548081.jpeg)
秉承两大千年古都的文化根脉,迅速崛起的空港新城积极把握世界临空经济发展大势,紧抓发展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建设国际化、人文化、生态化、智慧化的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打造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外向型经济重要引擎的基础上,也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打造陕西“文化门户”的历史重任。 随着陕西国际美术博物馆、西咸空港国际文化健康示范园、萧何曹参墓遗址公园、电子城·空港科技文化创新示范园、空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唐顺陵遗址公园、空港国际学校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的落地,空港新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航空时代已经来临,空港新城建立国际一流航空城示范区就是把现代的商业、物流引入西安的过程。西安是一座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交相辉印、兼容并包的城市,正如将秦始皇的铜马车和美国空客787在一起交互碰撞。西安要运用这个优势,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我相信未来空港新城的发展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Russell Dunca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