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是解决贫苦大学生读不起书的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然而实际操作中,银行、地方政府、学校都由于”贷款人预期违约率高。贷款人毕业后流动性大,还贷条件的不确定因素多,有效监控难度大,不诚信和违约行为易发生”的问题,而望贷却步,成为一个死结。大庆电视台和价值网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多位学生进行了采访报道,读罢令人动容;
按照教育产业化的思路,把这个借款还贷过程可以制作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 高等教育的市场有三个市场主体:学校——供给方,学生——直接需求方,用人单位——最终需求方。我们在这三者之间应该用价格进行有效的调节,而我们教育部门一方面要教育产业化,一方面又要垄断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这样一来就出现很多市场扭曲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定价权不在学校, 比如说每学期学费4000元,除艺术医疗等各个专业基本上差不多;
就业收入与投入不成正相关,四年大学生活,学费需要3。2万元,生活费用按照每月1千元计算,需要4。8万元,合计8万元,而现在一个大学生的月收入为1千至2千元,设定几个条件:(1)不失业,在市场打工,失业是经常发生的,这也就是稳定的公务员职位为大学生所追捧的原因;(2)年年月收入有进步;(3)新大学生不需要结婚购房只维持自己的生活;(4)贷款全部为免息;
那么,在五年内我们可以假定大学生月收入为2千元,生活费为1千元;这样一来,大学生还贷能力为1千元,归还贷款需要80个月,差不多6年半;而这是还贷能力的最上限了;
退休的前教育部副部长痛斥八个地方政府有令不行,不配合助学贷款的发放,其实银行、地方政府、学校也是有苦衷的,那么这个事情应该怎么打开死结呢?
说到学费的定价,就不得不说教育产业化,现在大家把学费贵等问题全部归罪与教育产业化,其实,我们很多问题就是产业化不彻底,“学费的定价权”就是一个例子,去年看到国家发改委通报批评几家大学“哄抬物价”,看此新闻让人哭笑不得,堂堂一个国家经济枢纽部门却要对学费大动干戈。也就是说,“学费的定价权”应该由谁来定,既然市场化就应该把权力交给市场,这样一来,学费价格就可以成为一个杠杆去调节供求关系,否则,现在学校就像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生产出一堆卖不出去的产品。教育市场化主要包括教育收费和教育竞争两方面。批评教育市场化,如果仅仅批评教育高收费、乱收费,而不去批评公立教育系统的种种弊端,那就是把教育市场化的片面性或扭曲性做法当作教育市场化的全部应有之义来批评,这种批评本身就曲解了教育市场化产业化。
国家在免息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增加设立奖学金,对于奖学金应该实行基金化管理,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当基金的基数越来越大的时候,其进行信托管理产生的利息和投资回报就会增多,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年年捐款年年要解燃眉之急的窘境;同时,给品学兼优的贫穷的大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减少了他们的负担,不要让他们输在毕业后的起跑线上;
同时,在财政好转的情况下,应该增加政府对于学校的投入,提高对于每个学生的补贴额,使价格可以降低下来。价格,这个市场化的信号如果是扭曲的,市场就进入到恶性循环中去,目前就是作为学生来说,学费的投入产出不经济,学风不正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好;作为学校来说,学校的规模无限制膨胀存在潜在的财务危险、学校的专业设置、定价权收放不自由,和国营企业一样按照计划指令只管生产,面对扩招各个学校疲于奔命,加上对于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有北大副校长说大学就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难怪有人开玩笑大学是高四、高五年级而已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令人深思,教育搞不好,我们是对后代的犯罪是千古罪人;作为用人单位来说,无法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就只有对毕业生月收入一再压价,甚至不能提供对应的就业机会;
在市场信息完全、市场调整机制足够灵敏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但在现实中,常常会面临信息不充分和市场调整速度过慢的问题,这将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可以说,教育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智慧实在是离“教育产业化”太远了,一知半解甚至别有用心的“歪头和尚”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真经念成了歪经、怪经。教育部门不仅要还学校自主招生、自主聘教、自主授课、自主定价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还要解除对民间办学的诸多限制,把“鼓励民间办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国策。
一个投入不足又被部门利益垄断了的“市场化”就和医疗、住房一样只能出些咄咄怪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