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西汉时齐王的一个侍医名叫遂的自己得了病,他根据药典药方找来丹砂等“五石”煎熬服用。与他同时代的的一个名医仓公意知道后就告诉他:你的病是“中热”,不可服五石,否则会长出一种毒疮。侍医遂回答:“我知道我的病是中热,我服用五石是根据神医扁鹊的理论,扁鹊认为药石有阴阳之分,‘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之’,我服用柔剂没有错。”仓公意劝导他:“扁鹊虽然有此一说,但是我们在具体运用时还要从实际出发,你不要忘了,阴阳还有表里之分;而且中医典籍还告诉我们,‘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你是否做到了‘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侍医遂不所劝告,两三个月后果然毒疮发作,不治身亡。
这虽然是一则医案,但是我们从事企业管理仍然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当企业碰到明显的问题,我们决定引进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移植一种管理模式加以治理时,千万不可将其绝对化而不能省悟。如果先进的管理理论源于成功的实践,它本身也许并没有错。按照其中的论断加以分析,说明我们对这种理论也并非毫无研究。正如按照扁鹊所说,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之,言之有据;实践证明丹砂等“五石”也有一定的疗效,并非虚言。但是不要忘了,任何科学的抽象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盲目使用就会出现谬论,害人害己。像五石的服用就不适用于“中热不溲”,溲者,解大小便也,有时特指解小便。“中热不溲”早就被排除在服用五石的范围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将关于五石的理论把玩的如何透彻,都是一种文不对题的表现。
在企业中执意推行某种方案造成谬误,往往也因为管理者过于自信。侍医遂“自练五石”服之,大概就是如此。他能够成为“齐王侍医”,说明他的医术已有相当的造诣,在当地的权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认。能够长年侍奉在君王右右,也有相当的实践经验,绝不相信会在小河沟里翻了船。况且侍医遂这次是在给自己治病,他对自己的病情也最了解,得出“中热”的结论也没有错,选用什么药又是其自主权,出发点绝对不会有什么恶意的。如果说侍医遂是有病乱投医那也不公正,且不说他本人就是名正言顺的侍医,他选用五石也是理论根据,但是种种自信恰恰是他不可救药的助推器。企业管理者长年在企业管理领域摸爬滚打,他们也不像早年的小业主那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在现代的公司制度中又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就很客易使他们过于自信。在过于自信的心态中加上对管理理论的“囫囵吞枣”,难免会在错误的选择中越走越远。
分开来看,援引的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实践都没有什么致命的缺憾,为什么在两者的结合中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危害呢?这是因为两者在对接中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形式上的相似性很容易迷惑管理者的眼睛,而初始的对接似乎又没有太大的错位现象,以至于在指导实践的理论选择上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反思侍医遂误用药方害己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就是,在运用一种管理理论时,一定要注意神似,在神似上下功夫:
首先,我们在选用一种管理理论时应多一种自由度看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找到活力。实践是复杂的,理论的形成做为一种科学的抽象过程,往往舍弃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此谓论之大体也”。我们在运用这种理论时,必须认识到其间“必有经纪”,还原其复杂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就是多一种自由度的意思,其中每一条“经”每一条“纪”都是一种自由度,都是一条新的思路。例如,表面的分析阴阳仅是在观察平面现象,而多一种自由度看阴阳就要全面分析立体现象。人体表面的阴阳与内在的阴阳有表里如一的一面,也有正好相反的一面。根据表面的阴阳决定选用“刚剂”或者“柔剂”,这似乎有理可据,但是在表里不一时,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在决意执行一种管理方案时不妨换位思考一番,以便跳出思维定势寻找新的生机。在过于自信的情况下,人的思想往往容易受到既成的思维定势的束缚,无论他自认为把事物分析的如何清晰,症结找得如何准确,都克服不了现有理论框架自身的局限性。管理者不妨把自己根据某种理论精心“熬煎”的管理方案暂且冷处理,听听局外人如何评价。对于别人,或许是旁观者清;对于自己则一定是兼听则明。否则,在南辕北辙的情况下,自己下的功夫越大,造成的损失可能也就越大。侍医遂绝不会在给自己练药时敷衍了事,如果他能早一点听仓公意的点拨,克服自己知识的局限性,那他也就不会愚蠢到“自练五石服之”以害己的。
再次,对业已推行的管理理论的实效及时进行反馈,把握住拨乱反正的最佳时机。侍医遂开始“自练五石服之”时,或许并不算大错,但是很快就产生了不好的兆头,即“服之不得数溲”,也就是说屡屡小便不通。这时侍医遂如果引起警觉,认真分析原因,再去查一查中医典籍,或许能够发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的警诫。而他却没有在意,也不以为然,结果使得“石之为药精焊”的负面影响积累起来,“忿发为疽”。管理者在运用一种管理理论指导实践时,当然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指望能够立竿见影,但是也不能把它当做“两张皮”,需要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密切的关注,发现不良影响时,应认真对待,查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正本清源,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清算“学费”。
当企业出现问题,根据一种管理理论和模式给予诊治,或许不会像侍医遂误用药方害己,一命呜呼那样严重,企业也不会像人那样死后无法复生,却很可能使企业一蹶不振。因此企业管理者绝不要以管理的行家里手自居,以一己之见就妄作决断;一条路走到里的后果,损害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