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主流经济学家在“不约而同”地鞭挞互联网,献言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这如果是反潮流,倒也精神可佳,如果因为舆论对他们的求全责备有关则另当别论。其实这也怪不得普通的网民,是因为文化精英们自己播下了的“龙种”所致。比如博客的流行似乎在实践中变了味,正是精英文化的惯性使然,甚至可以归罪于精英们的翻译。 博客之称源于Blog,英文的意思是“网络日记”,比较经典的表述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这种被称为Blog的网上日记的应用人群被称为Blogger,翻译者根据其前半部分的发音和后半部分的意思译为中文“博客”,即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翻译者的用意或许没有错,但是这个概念一旦用中文流传开来,被传统文化锁定之后,那就由不得翻译者去界定了,也就变了味。 从语义上分析,人们对博客的关注就在于从“博”字生发开来。从作者来说,它就有了“博大”之意,尽管“博客”与“博士”的头衔尚有一定的区别,总是与知识渊博有关系的,去博一把虽然不能自称从此博大精深,但绝不至于再被人称孤陋寡闻。从网络来说,商家看中的是其“博采”属性,虽然不能声称其有博采众长的特权,但是包打天下式的承诺显然可以争取更大的商机。从读者来说,总喜欢看到其间挑起的种种“博弈”,即所谓的“将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如果没有几回类似于“郎顾之争”的热闹,有人“集体失语”,就有欠博雅了。 由此以来,网络博客便在“博”性中扭曲。也许我们没有理由对作者与读者求全责备,他们之间的“博”之争无可厚非,值得关注的是博客网站的的变味。网站的主办者其实非常看重包括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名人效应。理有关经济的栏目内,他们的名字总是名列茅。可是包括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名人们总是忙,或者不屑混迹于博客之列,网站得不到他们的垂青,所以只好转向“媚俗”,至少可以收到“博采”之效。在商业性质上,博客网络与非博客网络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博客空间与现实空间也大同小异。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包括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名人集体失语;而认真一些的博客所发表的一些真知灼见人微言轻,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从媚俗的角度看待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那虽然多是负面的消息,但总可以提高点击率。这些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博客的变味成了貌似公正情况下的媚俗倾向,从媚俗的角度来完成自己的商业定位,也就很难取得具有建设性的社会效应。这种媚俗不仅有损主流经济学家的自尊,也使得不肯危言耸听的博言常感到自己的发言竟那么容易被“信息”迅速湮没的无奈。aihuau.com 假若网站不肯付天价的出场费,我们不能指望包括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名人频频发贴,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重新为“博客”命名,只有希望网站能认真付起自己的责任来,防止“网络日志”舆论导向变味。
![刘晓博博客 防止博客“博”性扭曲](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14083558926.jpeg)
虽然网站是向博客免费开放,但博客反过来要求网站保持“网络日志”的客观也是没有道理。博客网络的生存是以博客的辛勤劳作为基础的,理应向每一个博客负责,尊重每一位博客的劳动。随着Blogging数量快速增长,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是保持“网终日志”的客观公正并非做不到,例如在网络主页的安排上统筹兼顾,不能店大欺客,厚此薄彼,表现出媚俗的倾向。尽管网络在每篇文章后綴中标明“本帖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云云,但是在网络位置等安排上还是可以看出网站的倾向,如果以推荐等方式加以渲染,网站的倾向就更加明显了。如果这种倾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人们当然有理由提出异议或者进行谴责,对于网络自身的发展也不利。 保持“网络日志”的本色,正确处理好客观公正与网络特色的关系,强调以下几点是必要的:首先,在网页上要增加自然滚动的特色,尤其在首页上应增加自然滚动的部分,减少强力推荐的色彩。进行点击或评论方面的统计和排序也是必要的,但是要减少网络编辑推波助澜的成份,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长期放在醒目的位置,它的引起人们关注就与编辑的刻意安排有关,点击就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次,对博客作者要一视同仁,重视“草根”特色,减少明星的追捧“爆科”。既然是“网络日志”,就没有高低贵贱,不要让人进入网络也难逃市俗等级。也许博客网络对于赞助商或者合作伙伴要网上留情,那就直接标明,开出专区任其挥酒笔墨,不必故弄玄虚。再次,对网络编辑作用的发挥要做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防止他们“嫌贫爱富”,与博客文章的上传频率保持同步。例如,对推荐稿件的审查采取匿名制,即隐去作者的姓名和稿件的来源由其挑选。编辑的作用是要保证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相符,防止文不对题,华而不实。及时对各种栏目的比例进行调整,防止有些栏目因上传文章太多而好文章一晃即过,而有些栏目因无人问津致使并无特色的文章久居榜首,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当然,博客网络作为网络的一种类型,需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但是在体现“网络日记”的基本特色上处理好正确体现“草根”文化与防止“媚俗”倾向的关系,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否则在“博”性中产生了扭曲,无法与社会主旋律在正确分工的基础上保持和谐,既使没有外界的质疑,它自己也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