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警惕黄雀在后



一汽、东风、重汽各有优势。假如重汽不注重研究国内市场,而把全部注意力投放到海外,未来也许真的会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呢!

 “3个月见成效,半年内发动机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这个声音是2007年1月5日,中国重汽主抓产品技术质量的高管亲自组织召开公司全年第一次质量例会时提出的要求。据悉,这句话更是中国重汽集团此前不久刚刚达成的决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重汽组建了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和质量专家队伍,要求所属各单位细化质量考核流程,进一步强化质量责任制和监督体系;同时,加强采购件检验队伍建设,建立对供应商业绩的科学评定体系,确保发动机整机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一般来说,产品技术质量的提升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耗费巨额的成本。如果不是被市场需求所迫,在成本控制的严格要求,企业绝不无谓地进行开支预算。

中国重汽集团之所以下决心进行技术升级一定有他迫不已的理由。难道是其利润已经受到技术落后的威胁了吗?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特意向长期跟踪中国重汽的研究人士进行了调查。

据悉,2006年正是中国重汽事业发展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重汽总共销售重型汽车6万零673辆,同比增长37%,国内市场份额达了19.89%,出口整车6219辆,创汇2.13亿美元。据说,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对这一业绩似乎非常满意。他在集团内部刚刚召开的年度销售工作会议非常自豪地给公司员工打气说:“这一年,我们无论在国内重卡行业还是在世界重卡行业,都创造了一个奇迹!”

据了解,在总结这一成就取得的原因时,马纯济非常理性地归结出这样几大经验:历史性地解决了核心总成部件问题,并在短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切换,产品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基本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基本需求。

既然是这样,无论从市场销量还是产品技术水平角度,我们都没有找到中国重汽迫不得已的“苦衷”。那么到底是什么迫使它在2007年前3个月必须进行高额投入来提升发动机的质量呢?

为此,笔者找到了2006年年底刚刚出台的商务部等五部委《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以及与其配套的《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汽车产品目录》。仔细研读之后,笔者赫然发现,其中的重点监管对象就是5-14吨、14-20吨以及20吨以上的汽/柴油货车的点(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

五部委的《通知》规定,3月1日之后在执行汽车出口许可制度时,“符合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须于每年10月15日前,将相关证明材料和授权的出口经营企业名单(3家及以内),报至所在省级主管部门(机电办),经初核后,于10月31日前报至商务部(产业司)。”

“3个月见成效,半年内发动机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这一口号瞄准的是不是汽车出口许可制度执行日以及《通知》规定的申报审核日两个时间节点?

 中国重汽:警惕黄雀在后

 

一声令下,虎狼成师

以重型汽车制造为本业的中国重汽,其战斗品行确实像他们的产品一样具有开山掘地的虎狼精神。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3个月见成效,半年内发动机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目标召唤下,重汽集团动力事业部2007年1月中旬马上就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部署近期重点工作,要求所属各单位统一思想认识,全力以赴,特别强调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要分析研究各种预案,全面完成产品质量提升的工作目标,为实现2007年开门红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分析,2006年,中国重汽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出口事业上取得较好成绩,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由这个动力事业部作出的。就连中国重汽内部人士也有这样的共识:过去一年,正是由于集团动力事业部克服了资源分散、产能不足等困难、刻苦攻关,才保证了集团公司对发动机的需求,公司才能够恢复并进一步开拓了发动机的“外销市场”。

据有关人士提供给笔者的资料,早在2006年9、10月份,重汽动力事业部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就开始讨论研究如何应对2007年的市场走向以及市场供应的问题了。那时候,他们甚至已经形成了2007年发动机生产计划大纲草案。据说其基本精神就是“把困难估计足,把问题分析透,把措施讨论细”。

根据这一大纲草案,重汽集团的杭发公司、济南发动机部、复强公司、桥箱公司铸造中心还专门针对自己的现有生产能力及其近期提升产能的可行性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和讨论,尤其是对一季度的采购供应、毛坯生产和储备、发动机产能保证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制定了多种详细预案。据说还明确了措施,甚至做到了责任到人,准备严格考核。

在产能攻关之后,2006年后半段时间,重汽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发动机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上来。集团动力事业部甚至每月都要召开质量例会,加强过程控制和整机稽查;他们还与集团的技术中心一道,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动机质量提升工作计划,完成了22项质量改进和质量提升工作。进入2007年,重汽动力事业部更是层层动员,杭发公司等主要涉及单位更是主动放弃元旦休假,加班加点埋头苦干。

提升产能研究在前,技术升级要求紧跟不放。面对出口许可制度的技术标准,在“进一步拓展外销市场”的道路上,中国重汽确实已经到了骑虎难下、逆水行舟的地步了。

这样看来,重汽不惜花巨额预算来推进整体战略的决心和真实意图可想而知。

 

弹性智慧  星火燎原

与某些单纯为规划中的蓝图所冲荡着的汽车企业头人不同的是,中国重汽的“头羊”马纯济有着一套非常务实而稳进的弹性智慧。

据了解,在重汽集团1月底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马纯济提出,2007年的奋斗目标是产销重型汽车8万辆、发动机10万台,整车出口1万辆,创汇3亿美元。

8万这一数字只比2006年的战果6万辆高出了2万。而另据了解,即使是重汽的“十一五”目标也很务实:到2010年,重型汽车产销量达12.5万辆,并实现三个1/3:国内市占率达1/3;全部产品1/3打入海外市场;新产品占全部市场份额的1/3。

不知是行事低调、战略保守使然,还是充分预计到了本企业现实产能的极限,抑或是来自市场竞争方面的因素,马纯济的低调风格倒真的有点像他的出口产品——重卡一样,车身厚重,不求奔跑速度,但载重性能却是小轿车们所不可比拟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马纯济为人历来就有弹性。6年前,他以济南市市委副书记的身份接手重汽。那时候,几万名职工已经一年多没有领工资了;产品积压,7万名职工要裁掉5万人。面对这样的难题,他亲自上阵,内鼓信心,外跑政策。据说,当年为了顺利改组,他本人跟走马灯似的往来于山东与北京之间,在北京办批字儿,部委机关的工作人员们甚至把他当作是重汽的办事员。

2003年,马纯济以独有的弹性智慧斡旋、促成了重汽与沃尔沃的合作,成立了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与欧洲同步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重型汽车FM系列;很快便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系列重卡(目前已成国内中高端重卡市场主流产品),自此之后,美、日、韩、比利时等10多家各国名企业便陆续前来,纷纷寻求与重汽建立配套合作关系。

据马纯济的朋友评论说,马纯济的弹性智慧就体现在他的审时度势和随机应变上。

先拿2006年他拿下的伊朗3亿美金订单来说吧。据披露,2006年重汽将向伊朗出口1万辆HOWO7系列重卡,未来10年,每年5-20%的增速递增。

据马纯济的这位朋友透露,当时大家都替他担心:一旦美国打伊朗,战争的风险可冒不起啊!结果,他却告诉人家,没关系!为什么呢?原来,他跟伊朗做的是即期信用证贸易。对方把钱打入第三方银行做保之后,他才生产,等到交货后马上提款。风险确实降到了最低。

“中国重汽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伊朗。”这位知情人人士向笔者透露说,重汽07年度商务会议上,特意把伊朗的合作伙伴“伊朗豪卓公司总裁沙哈里”作为贵宾请来。据说,沙哈里对双方的合作非常满意,他用“值得信任和信赖”来评价重汽,并表示有信心把双方的合作建成两国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

“伊朗的重卡市场看来今后就是重汽的了。”马纯济的这位朋友说,重汽的国际化蓝图极有可能就是以伊朗为根据地星火燎原的。

据了解,2007年1月中旬,重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韦志海一行四人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7天的市场考察,并受到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接见。韦志海向穆沙拉夫总统表达了进一步开拓巴基斯坦重卡市场的愿望,穆沙拉夫总统也表示愿意全力支持重汽到巴基斯坦进行贸易、投资与合作。

也许伊朗3亿美金的海外订单引发了连锁反应,重汽战略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调整。

据了解,2003年重汽原本制订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就有国际化,但当时国际化被排在老四的位置上。前三个分别是技术领先、区域化、高质量低成本。但是2006年之后,重汽突然把国际化排在了四大战略之首,其他三大战略都成了服务于国际化的战略了。

不但如此,目前重汽已经对自己的进出口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一个进出口公司变成了为六个部。从事外贸业务的人数也从10多个增加到近200人,外语人才涉及的语种也由原来的1种增加到15种。

据透露,重汽此前已在国内推出了区域化战略。比如在浙江推出ZL319092“浙江自卸王”、在东北针对耐寒性要求较高开发出“绥中王”、针对山西、内蒙古市场推出“晋北王”等等。未来,在国际化战略方面,重汽也准备在不同市场复制这一经验。此外,他们还准备加深与海外市场经销商的合作甚至准备在海外多设工厂(目前已设4家)。

重汽将国际化战略推至首位,还有一个更加迫切的理由那就是寻求在香港的“海外上市”。而上市毕竟还可以进一步壮大资本实力、改善公司治理。

据透露,2006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中国重汽的工作会汇报作了批示。批示说:“读了汇报,深受鼓舞。重汽今年重型汽车产销将突破6万辆……已申请专利700项,760多种、1300个车型为市场接受,可喜可贺……预祝上市成功。”

 

被动式的背后

据了解,由于订单(其中就有来自伊朗的)量大任务紧,重汽的现实产能已经开发到了极限。2007年1月31日子夜,重汽1月份订单的第5600辆汽车下线。至此,重汽卡车公司一举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月产最高纪录,产量同比翻1番,增幅达1倍。

而为了确保订单上HOWO车身日产量160-180辆的最新规划,重汽卡车公司车身厂还创出了压力机单台50万冲程无故障的最新纪录,而总装配厂的两条生产线也昼夜开足马力,员工延长工时两班倒,其他如质量、技术、采购、营销等部门全部调整了工作节奏,以适应一线流程的超强度工作需求。据说,人们都跟上紧了发条似的。

据有关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重汽果真是因为受到伊朗大单的启发而把国际化提到公司战略首位的话,那在目前的一片繁荣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丝隐忧!

据申银万国的一份有关汽车产业的研究报告,在中国的重卡市场,一汽集团、东风汽车享有传统优势,其主流产品是载重量为8-15吨的“准重卡”,而15吨以上的大吨位重卡市场上,是由中国重汽主导的。但是由于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不排除其未来将会抢占大吨位重卡主流厂商宝座的可能。

另外,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新近出台的《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年报》显示,按照贸易额计算,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中,载重车仍然位居第一位。而在载重车中,出口整车数量的89.4%是5吨以下的轻卡(包括皮卡)。

重卡市场,一汽、东风、重汽各有优势,国内国外大家都是竞争对手。假如此时中国重汽不注重研究国内市场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把全部注意力投放到海外,未来也许真的会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呢!毕竟,中国市场才是目前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3675.html

更多阅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关于联系的例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文

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没有的事。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云中凤这几天经常想起本文标题这个成语。为何呢?当然与审B有关。须知,天下事都是利益之事,不管国家之间、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与个人之间。不管是做官、发财,还是名利情色。但有一条原则,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做

解读中国重汽A7一A 中国重汽轻卡

解读中国重汽A7 一因在19号的会场上感到气愤,笔者并没有详细的拍摄重汽的HOWO-A7。20日拿到了A7的宣传册,发觉有些图片还是宣传册上的要更直观一些(本人照相水平一般再加上没有良好的环境)。所以这次A7的解读我会结合部分宣传册来进行

中国重汽:祝福逆势

     “重汽轻卡刚刚起步,所以不怕市场疲软,希望市场再疲软两年,这样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空间。所以说,做企业、做产品、做市场,就必须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分内事先做好。”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轻卡事业部总经理徐

视觉中国 利润下滑 利润下滑八成 中国重汽危机四伏

     冬天刚过,但国内商用车市场的“寒冬”似乎仍在持续。  在最近国内8家商用车企业公布的2012年年报中,除福田汽车、宇通客车两家实现净利增长外,东风汽车、中国重汽等龙头商用车公司的业绩均出现大幅下滑。  中国重汽3月26

声明:《中国重汽:警惕黄雀在后》为网友丢了幸福的猪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