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本立道生、由近及远”的思想,告诉我们德育教育要以孝道和师道为起点,才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是有效借鉴探索途径。
当前的社会形势表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已刻不容缓。有些人认为用西方的伦理学、心理学来培养,有些人认为用政治观念来培养。人们实践了许多年之后才发现,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不升反降。现在,已有相当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恢复传统美德,就必须弘扬孔子儒家思想;要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就必须儒学、儒教双管齐下。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会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一切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受到这个人格标准的影响”。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二是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尽“忠”,这就意味着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要勇于为国捐躯;而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或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有关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行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三是“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无人过问了。
“本立道生,由近及远”的儒家思想.告诉我们的道德教育途径:要从教会做人开始,从孝敬父母和尊重师长为起点,进一步推己及人,心存善意志存高远,才能培养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