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用“四分五裂”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汽车业的现状,而日益临近的整合则被视作是汽车业的未来。尽管经济影响力与决策者在共同促进汽车业的整合,但中国汽车业却顽固地予以抵制。诸侯割据的中国汽车业究竟还会维持多久?我们根本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与巨大的整合力量相抗衡的是获取巨额利润的预期。不必在乎目前中国汽车业的利润正在不断下滑的事实,现有的汽车厂商以及即将加入的新厂商都在放眼未来。
据J.D. Power-ARA行业预测(J.D. Power-ARA Industry Forecast)统计,到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轻型机动车市场。2006年,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为700万辆,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届时中国汽车市场将实现腾飞。 再来想想利润 然而,销量并不意味着利润。超过平均成本的销量所产生的营业额才能创造利润。在充分竞争的汽车行业内,利润公式包括了大规模生产。万物守恒,随着产量的扩大,平均生产成本将不断下降。这也正是许多分析人士期待中国汽车业实现整合的原因。 当下,在组成中国轿车行业的50余家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于9%,大部分公司只是依靠不到2%的市场份额来维持生存。著名轿车生产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2006年全年的汽车产量超过了41万辆,但是它仅占通用汽车美国公司当年生产规模的一小部分。与此同时,许多中国新兴汽车企业的年产量仍然不足1万辆。 没有一家公司准备就此认输,中国汽车业才刚刚起步。但是最近的销售数据显示,压力可能已经开始增大。 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今年年初至5月,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26%。尽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几家中国著名汽车生产商的同期汽车销量却呈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北京现代、长安铃木和天津丰田等公司发现,公司2007年的汽车销量比2006年有所下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2006年的汽车销量虽然上涨了10%,但是今年5月公司的销量又下降了10%。
截至目前,价格下滑增加了汽车企业在中国经营的难度。虽然利润率在减少,但持续攀升的销量让生产厂商继续保持盈利并且不断发展。随着价格压力的增大,著名厂商面前第一次出现了销量下滑的前景,这并不是因为市场萎缩所致,而是由于车型数目不断增加导致了销量的减少。 丰厚盈利的预期被亏损的前景以及持续亏损期的威胁所取代。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公司(如果有的话)在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甚至是以边际成本在维持运营,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去年相比,许多公司如今的经营价格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差距更小。价格还在下滑,而且在部分公司,汽车销量也首次出现了下滑。 中国今天面临的情况是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在开放的行业中,市场价格会随着生产增量成本的变化而波动,由于新公司的加入,销售竞争加剧,因此行业盈利空间被压缩,而且这种竞争没有显露出丝毫减缓之势。
所有跨国汽车生产商、地方政府以及许多刚刚富裕起来的企业家都想参与其中,加入中国最显著的支柱型产业。在对2015年甚至是2025年的情形进行了展望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用短期亏损换得在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也许低估了亏损的潜在影响力。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中产品质量与风格类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以及相对生产效益的差异不断增大,盈利能力间的差距也将逐步扩大。利润和亏损将变得越来越显著。 届时,整合的问题将体现在对整合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其所带来的阵痛的耐受问题上。公司必须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中国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保持高度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及扶持当地公司发展的地方政府也必须承受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一自信而要承担的一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