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投资额概念 管理,别落入概念的魔咒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为什么非要分出个彼此呢?黄铁鹰说,人们关注这个争论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管理是科学的话,企业就应该多招MBA并让他们担当重任,因为他们是专门学管理的;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和难题时,也必须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因为咨询公司是号称给企业治病的医生。相反,如果管理是艺术的话,企业就应遵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用人原则;当企业有病了,也别相信所谓的外脑——咨询公司的管理专家能治你的病,因为任何艺术的成功,都是靠从业者本人的天分和努力,同高师的关系不大。这番话没有语病,也不存在逻辑谬误,而且说得好像还很在理,于是,从黄铁鹰所预先设计好的语境出发,实在有必要在管理之前思考管理的本质,是科学还是艺术。然而,这里却有一系列的问题,它们将证明黄铁鹰所说的一切只是他本人布的一个局,而且还是一个虚幻的、无意义的迷局。aihuau.com黄铁鹰认定管理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其论点无非是牢牢抓住“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并没有普遍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一现象。例如,在某个公司是合格的管理者,在另一个公司不一定合格,哪怕是同行业的公司都不行;有的企业用文化、团队、六西格玛、平衡计分法和ERP这些管理方式和工具就灵,有的企业根本不管用;甚至,他还举例到丰田汽车。当年,丰田向它的竞争对手打开大门,可是汽车鼻祖的美国汽车行业,用了三十年就是学不会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非常简单的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因为虽然汽车制造是科学,但汽车制造的管理却是艺术。在黄铁鹰看来,艺术是不能用数学、逻辑和实验所重复证明,但也不能证明没有,就是所谓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对艺术来说,1+1有时等于2,有时就不等于2,管理亦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能有效激励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日本人的方法,对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则没用;适合google的管理手段,对百度却不一定适用。当然,这些都只是黄铁鹰的一家之言,自说自话。我想问,当说管理是科学的时候,为什么对其外延的描写就非得是一成不变,就非得是一切灵验。通往罗马的道路都不止一条,更何况是对管理是科学的描写。同样地,说管理是艺术,大多是看到管理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灵验,就像艺术一样没有客观标准也没有统一答案。但这个定义是黄铁鹰给的,我也可以把艺术理解为没有章法,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换言之,承认管理是艺术,也就等于承认了管理的混乱、模糊和经验主义的。在谢耘的《修炼》一书中,其中有篇文章叫《企业管理:科学?艺术?哲学?》,作者就直言不讳道:“如果管理者认为自己的管理已是艺术了,那多半是因为他的管理还停留在感性经验上,而没有升级到理性的高度所成生的错觉。”谢耘的观点与我的有点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可他的说法。事实上,通过黄铁鹰,通过谢耘,以及通过我的“胡乱假设”,我想指出这么一个事实:当科学、艺术等称谓都还需要进一步严格定义、统一认识,贸然去分辨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是有很大风险的。在这个风险之外,讨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也是没有必要的。首先,要区分一个事物属A还是属于B,其前提要有一个明晰的评判标准。而在黄铁鹰那里,我们显然看不到这样的标准。文章一开始,他就写道:“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本来是学术界的争论,但现在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界的关注。”这里,他忽略(甚至淡化)了问题本身的提出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即为什么要把科学和艺术给硬生生的对立开,为什么不能融合、整合?(在文中,黄铁鹰认为,把管理说成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观点等于什么也没说。按照他这个逻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等于什么都没说喽?)科学的对立面为什么偏偏是艺术,而不能是迷信、不能是哲学、不能是实践,这些也都是黄铁鹰所没有提到的。其次,是科学还是艺术的概念纠缠,就相当于先有鸡先有蛋的讨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一直持续争论,争议不断。然而即使如此,管理学在其几百年的发展史中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管理作为一门实践的学问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管理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现实地运用,一个及时地修正,管理也就因此而不断发展、升华了。最后,当我们抱着尊敬、敬仰的心情去聆听管理大师、成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时,常常会为他们对管理的不同阐述、不同诠释、不同理解而费尽心思,怎么,管理变样了?——不,这不是变样,这才是管理,在这一点上,我同意黄铁鹰的观点,即管理没有定式,但我不同意管理就因此是艺术了。事实上,我接受的只是一个理念,它出自彼得8226;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知行要合一,知行也要应“景”,管理其实就是从实践哲学发展出来“情境哲学”,情境不同,管理方法当然也就不同,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文中,黄铁鹰似乎很推崇明茨伯格,为了证明“管理是艺术”是正确的,他特地搬出和这位老人家对话、搬出他的《管理者而非MBA》来说事。这个做法虽然讨巧,但未免陈旧,而且还存在两个隐患。第一,明茨伯格虽然是大师,但大师一定是对吗?泰勒还是“科学管理之父”呢,但是他的许多理论早还不被在质疑、在批驳?第二,明茨伯格的确是把管理定义为一种是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并且在其《管理工作的本质》、《管理者而非MBA》等一系列著作中,把管理划分为科学、艺术、手艺三个纬度,三者缺一不可。但这并不直接推导出管理就是艺术。一个事物有某个特征并不等于这个事物就是那个特征,这个逻辑想必黄铁鹰是很明白的。这里,也就不便多唠叨了。我们认为,真正科学的管理,应该是处处体现着辩证哲学的一套操作性学问。它以哲学为不变的灵魂,以实践为基础,以结果为检验标准,以结果为直接目的。在管理上,我们不应该以“科学”的名义去推崇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还要避免在“艺术”的掩盖下,误入不可知论的泥潭。总之,对于黄铁鹰的管理论断,如果仅是定位于文人墨客的一家之言,那就由它去吧。管理是做的,不是说的,说说过过瘾就行了,千万别落入概念的魔咒……二〇〇六年九月一日附文: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本来是学术界的争论,但现在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界的关注。做企业的人关注这个争论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管理是科学的话,企业就应该多招MBA并让他们担当重任,因为他们是专门学管理的;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和难题时,也必须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因为咨询公司是号称给企业治病的医生。
相反,如果管理是艺术的话,企业就应遵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用人原则;当企业有病了,也别相信所谓的外脑——咨询公司的管理专家能治你的病,因为任何艺术的成功,都是靠从业者本人的天分和努力,同高师的关系不大。其实,这个争论是从大学开始教授管理才出现的。以前尽管早有企业管理,但没有这种争论,因为管理者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做管理的。人们的常识是:一个任何人都可能从事的专业怎么可能是科学?可是当企业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复杂,学校开始教授管理了,有人就提出:管理是科学,争论就开始了。管理者是艺术家尽管我有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学位,但我同意管理是艺术的观点。原因只有两个:其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企业管理者大部分还都不是学管理出身的,尤其是那些如雷贯耳的优秀管理者,韦尔奇、比尔8226;盖茨、新乡重夫竟没有一个有管理学位。反观那些从事科学职业的人,比如:医生、工程师、药剂师等,不受专业教育则不能吃饭。因此,如果医生、工程师、药剂师们所从事的专业是科学,管理就应该是不同于科学的东西。 其二,合格的医生可以在全世界医院执业,可以给不同人种看病;合格的工程师可以在不同工程和不同公司任职。但管理者却不行,昨天成功的管理者,不能保证今天也成功;在这个公司是合格的管理者,在另一个公司不一定合格,哪怕是同行业的公司都不行。因此,管理是一个知识和技术不能被重复验证,甚至都不能在同一个人身上重复验证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当然不是科学,因为,科学必须是能够重复验证的东西。其实,管理不仅不属于自然科学,就是同会计和律师这样的社会科学专业也有本质的不同。会计和律师的专业教育对他们的职业也是必须的,管理则不是。至今为止的人类管理实践证明:没有一条固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通道能使人成为管理者。管理是真正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专业,从农民到科学家都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相反,管理专业的毕业生——MBA却未必能成为管理者。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能够用数学、逻辑和实验所重复证实因果关系的东西,比如1+1一定等于2,酸碱综合一定变成盐。如果能找到任何一个反例,证明1+1不等于2,这个原理就错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不能用数学、逻辑和实验所重复证明,但也不能证明没有,就是所谓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对艺术来说,1+1有时等于2,有时就不等于2。还比如,平衡能产生视觉美,但非平衡的设计也能带来美;靠统一指挥的交响乐能给人带来感动,由乐手自由发挥的爵士乐也能让人疯狂。从这种科学和艺术的区别看,管理应该更像艺术。比如,有的企业用文化、团队、六西格玛、平衡计分法和ERP这些管理方式和工具就灵,有的企业根本不管用。尽管丰田汽车厂向它的竞争对手打开大门,可是汽车鼻祖的美国汽车行业,用了三十年就是学不会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非常简单的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因为虽然汽车制造是科学,但汽车制造的管理却是艺术;是艺术就有天分的成分,就有不能重复和不能模仿的东西。比如,能有效激励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日本人的方法,对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则没用;适合百度的管理手段,对海尔也不一定灵。这跟不同的画家,用着同样的画笔、画布和涂料,画着同样的东西,但画出的效果完全不同是一个道理。所以,管理应该是艺术类的专业,管理者是同画家、歌手、作家和导演一样的艺术家。对艺术家来说,天分和实践永远比理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管理者都不是MBA出身的原因。这同作家往往不是学文学的,演员、画家和音乐家也不一定要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道理一样。形与神之间把管理者说成是艺术家,一定会让人感到怪怪的,因为我们很难把整天西装革履,行为规范的管理者同那些留着长发,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联系到一起。然而,他们的差别只是表面,是所谓的神似形不似。其实,他们骨子里都是特立独行的,否则你的企业怎么能在竞争中胜出?不信,仔细给我们所熟悉的优秀管理者画一张相,他们身上一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一般人做事有条理,行为更果断,更能承担风险,对人对事敏感,甚至有些偏执等,这就是管理者所应具有的艺术天分和气质。像所有艺术家一样,管理者的天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管理天分,管理者即使再努力,也不能管好一个企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他是一个天才的组织者。说的就是管理者天分的东西。这个东西很难学,因为它既有DNA的成分,也有从娘肚子出来之后的生活阅历。管理心理学者发现,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同他年轻时负面的生活经历有正相关。正是根据上述对管理的认识,当我管理企业时,面对MBA的毕业生,我总是讲,MBA的文凭不是管理者的执业证书,你们必须同学工程、法律、电脑的人,以及第一线的工段长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管理者的职位。可是当我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到北大给MBA学生讲课时,讲着讲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像原来那么确切了。原因是,我现在的职业是教管理的老师,如果学校教不出管理者,那我不是在卖假药吗?可是转念一想,也不对呀,难道全世界那么多名牌大学,名牌教授都在那儿卖假药?再说了,人哪有那么傻的,一代代的MBA,拿着血汗钱去买这个并不能使他们成为管理者的文凭?于是,我开始采取最保险的,但也是最没用的说法:管理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可是老师这个职业需要更多的良心,当着学生讲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观点,我总是心虚。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也就是说,科学的专业也有艺术的成分,艺术的专业也有科学的成分。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如果没有超人的想像能力,仅靠数学和逻辑能力是不会发现相对论。因此,他的同行称他为“科学领域的大艺术家”。再比如,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正规训练,也需要有天分。同理,所有艺术专业也都有科学的成分,哪怕是纯骗人的艺术——魔术,也要使用科学的手段才能变得登峰造极。因此,区分一个专业是科学还是艺术,实际是根据科学和艺术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如果科学的比重大,就是科学;反之就是艺术。所以,把管理说成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观点等于什么也没说。其实,大千世界,万物都是平衡。但平衡绝不是简单的一边一半,不是中庸之道。任何平衡都有侧重,侧重点决定了事物的本质。企业管理的艺术成分大,决定了管理是艺术的性质,但不代表管理没有科学的成分,也不代表科学管理的东西没用,只不过在管理中,科学成分没有艺术成分起的作用大而已。比如,人不仅自私,还需要公平和成就感,因此人事onmouseover=displayAd(2);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2);>薪酬制度必须体现多劳多得才行,否则,雇员就不会玩命干活。这是管理的科学。但是,知道人的共性,以及那些在别的企业成功的360度评估和德尔菲打分法对管理者帮助不大,因为每个管理者面对的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公司那群具体的雇员感到公平和有成就感,这就是艺术要解决的问题。管理是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最终是管人,没有人就没有管理;但人不是统一的零件和机器。大学生毕业生和民工对公平的感觉不可能一样,美国雇员和中国雇员的成就感也一定不同。更关键的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班毕业,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工作的人对公平和成就感也可能不一样。人尽管有同样的共性,但恰恰是人的特殊性构成了不同的企业。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企业。因此,管理永远是具体的。正因为如此,德鲁克才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什么是实践的艺术?就是做永远在知的前面——不管理企业,永远不知道企业管理是什么;做永远比知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纠偏的尝试,管理一个具体企业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趋于成熟和完美。因此,管理者如果不清楚企业管理的本质是艺术,注意力必然就分散。这就是很多学院派和相信管理是科学的管理者必然要走的弯路。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既然是科学,就要找专门学管理的MBA和请管理咨询公司引进和制定“最先进和最好”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法,这样他们的公司就可以管好了。可惜,结果一定是花了大钱,走个弯路,最终才明白:管理是别人教不了,课堂学不会,必须靠管理者在实践中自己悟的东西,企业管理的病只能自己治。难怪宜家的顾客一体化、Dell的直销、沃尔玛的大卖场和西南航空的低价战略别人学不去!因为我们只能学人家的形,学不了神。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行”(别人只看到我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获得这些方法的)。管理非MBA今年明茨伯格来京讲演,当着上百个听众,我问他:“你认为管理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的,或者既要天生还要后天训练?”他说:“当然是既要天生,还要后天的训练。因为管理既有科学,也有艺术成分。”我又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告诉MBA的学生,你们之中必然有一部分成不了管理者!这对教MBA的老师岂不是一件很沮丧的事?”他说:“对,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再教MBA课程了。”晚饭时,我继续问他:“你的《管理非MBA》的书上有很多统计资料,证明美国那些常青藤大学的MBA的毕业生很多并没有从事管理职业,大部分去了投资银行、会计师行、咨询公司了。据我观察,中国大学的MBA第一职业选择也是这个倾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MBA教育与其说是培养管理者,还不如说是培养管理服务者——为管理者提供服务的人。那我们还不如把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改成MBS (Master of Business Service)岂不更贴切?!”他说:“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我要想一想。”晚饭后,当我们告别时,他说:“如果改成MBS,读这个学科的人就会少。”是呀!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学科比MBA更有商业味道了。任何东西只要变成商品,功能怎么可能没有夸大的成分?老师也是人嘛!可是消费者并不傻,有些MBA学生跟我说:“我们没有想通过MBA教育成为管理者,我们只是想换个好职业。”一个EMBA的学生说的更直白:“我花二十多万来读书,主要目的是想交更多商业上的朋友!”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管理学者和教MBA的老师坚持管理是科学的观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科学专业的课程,比如: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金融、信息工程等等,教这些课的老师不可能同意他们所教的是艺术。可是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也需要科学知识。然而,作曲家要学电脑合成技术和摄影师要学光学原理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些学科的艺术性质。决定事物的本质是它的侧重点。另一个原因是:教其他艺术学科的老师大都可以从事本专业的职业,比如绘画的可以作画,教声乐的老师唱歌一定比一般人强。可是教管理的老师,大都不能从事管理职业,因此,如果把管理说成是艺术,让他们感到底气不足,包括他们的学生和一般人的看法也是,教管理的老师都是只能动嘴不能动手的学者。然而,有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教管理的老师是最高明的商业管理者。他们能把一个艺术类的管理专业包装为科学类的专业,创造了人们对管理教育和管理知识的需求,准确击中了人类中最具有进取心的一群人——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想快速成功的心理,创造了商业史上最成功的“无烟产业”——MBA教育和咨询业。不信?请到大学里看看,最有钱的学院一定是商学院,最富有的老师一定是教管理的,最高工资的毕业生一定是MBA。不仅如此,咨询公司里刚毕业的MBA就可以同大公司的CEO面对面地开会,甚至对他们的业务指手划脚,韦尔奇的门票可以卖5000元,迈克尔8226;波特来中国推销他的《竞争战略》的书,走时却能拿走几十几万美金的讲演费。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你们相信了管理是科学!
更多阅读
踢毽子,踢出生活好姿态。中老年人踢毽子要适宜,不舒服,别硬撑 硬撑的歇后语
踢毽子,踢出生活好姿态2007-12-03 来源:羊城晚报新华网广州12月3日电(张华)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越秀公园,据售票员介绍,单单是从南门统计,每天就有2万多市民到公园晨练,上班族大多在五六点钟晨练,到了七八点钟越秀公园就是中老年人天下了。在
别把我的梦带走,别把我的心带走 舞曲别把我的心带走
别把我的梦带走,别把我的心带走
品牌指导站 品牌管理,别让不专业指导专业
品牌管理一定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做成什么样算什么样”,或者“顺便提升一下品牌形象”等类似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品牌问题很快就会成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要让品牌成为企业腾飞的翅膀、助力成长,我们需要
北漂和土著想的不一样 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
《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倒也有些内容,可以被抽出来作为应景谈资。国内某商学院最近意外走红,连带MBA(含EMBA,下同)教育又在公众讨论中火了一把。不少人在争论,MBA的作用,除了“拆散重组”之外还有什么。该书对MBA给予了严
角色扮演 图书管理员 管理,别扮演这样的角色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眼下有人常常把一些正常行为当作异常现象看待,反映出一种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偏差。这并非世风日下,而与管理有关。当企业管理者把一些本来不合理的东西通过“管理”变成合理后,管理者的“成功”往往会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