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9日,针对政府对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 笔者在博客专栏中发表一篇“政府应为提升消费信心做点实事”的短文(http://zhengyoulin.aihuau.com/showarticle.aspx?id=12444),在该文中,我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中国人的储蓄主要是防备不时之需——教育、医疗和养老,其实是因为政府的某些“不作为”逼出来的。
第二,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之下,储蓄率越高,消费率就低。从全社会角度分析,高储蓄其实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因为缺乏信心,人民才需要处处防范,小心谨慎地储蓄攒钱。
第三,降低储蓄刺激消费的关键不完全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政府的相应政策调整。你要老百姓消费,强迫是不奏效的,必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时隔一年多,回过头来看,我提出这些观点是比较及时的,而且这个问题到今天更加迫切了。
从外部看,中国坐拥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占GDP的45%),很是风光,各个部门大小官员到处发表讲话,给人一种富得流油的感觉,连美国总统布什以及金融高官都在盯着中国人的那一点点外汇储备,他们叫囔着要中国人多买美国的国债和商品,甚至提出要中国投入至少1500亿美元用于全球的“脱贫计划”!
中国人非常慷慨地把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等美元资产(70%)左右,照此推算,至少有6000亿美元用于“支援”美国的资本主义建设,而对于国内一些重大的公共投入项目事实上是“无为而治”。
下面,我们可以见证一下国内公共投入以及社会保障不足的现实:
——中国仅将GDP的3.5%用于医疗、教育、福利和养老方面;
——仅有一半的城市人口以及不到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拥有基本医疗保险;
——劳动者中只有14%拥有失业保险;
——意外保险覆盖率仅为11%;
——17%的受雇人口参加了基本政府养老保险。
社会主义国家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欧美国家金融资产的同时,其人民却在忍受不健全的医疗、养老和畸高的教育收费体系带来的痛苦!
2005年中国的储蓄相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8%。众所周知,过多的储蓄极大地抑制了家庭消费。如果政府在医疗、教育和养老金方面加大投入,则意味着公民的储蓄会自动降低。
中国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加大与公共服务有关的政府支出(包括养老、教育、社保、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减轻公民自我保障的忧虑,由此直接增加国内消费。最近几年,中国的税收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加上公共部门债务低于GDP的25%,预算赤字则相当GDP的约1.5%,说明中国政府有相当多的资金可供动用。纳税人有理由期待政府支出的优先目标必须放在加大公共投入方面,切实为全体公民排难解忧。
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已经逐渐步入调整的轨道,经济增长势必放慢,这意味着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会相对减少,2006年的秋季广交会成交额大大低于民间预期,正好说明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中国必须适时将经济成长的动力适当转向以内需推动为主。要促成这个转变,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