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95周年的这天,我路过广州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从高大的门牌望进去,长长的陵道上寂静无人,陵道的尽头,摆放着一只不大的花圈。
报纸说,这一天,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代表台湾的泛蓝三个政党来这里和中山纪念堂祭奠,纪念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帮助民族摆脱封建统治的人们。
这一场伟大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先生,面对清王朝腐朽无能的陆沉,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主张。140年前的今天,1866年11月12号,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现在海峡两岸唯一共同悬挂的人物像就是中山先生了,在社会主义的天安门广场悬挂着,在台湾被称为“国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都有中山先生的纪念碑或者公园,在海峡两岸每个城市里都有一条“中山路”;他被毛主席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称他为“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胡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被海外媒体解读为新三民主义。
认识中山先生,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母亲总是偷偷给我背诵“余致力革命凡四十年。。。。”,一个陌生的人物走进我们的视野,在当时的历史教科书上,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妥协性、不彻底”,那时也幼,无从理解这些抽象的政治名词。
读读民国史,中山先生学习华盛顿,把政权让给清朝官吏的袁世凯,自己去修全国的铁路,按照现在的说法,中山先生去做基础设施建设去了。49年以前的民国史就是一部军阀征战的历史,这大概就是“妥协性、不彻底”吧。
孙中山的三大理论遗产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这三大理论遗产,都是理想主义的产物。孙中山不是个学者,这三大理论中有不成熟的地方。孙中山是个政治领袖人物,他这三大理论遗产,被他的追随者大量使用到具体的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中去,无论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是极其尊敬孙中山的,都是使用过许多孙中山的理论资源的,或者说,今天我们很多的现状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走过来的,有历史局限性或者真正的“不彻底”。
孙中山说:“甚么叫做民权主义呢?现在要把民权主义来定一个解释,便先要知道甚么是民。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那些力量大到同国家一样,就叫做权。——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中国的革命思潮,是发源于欧美,平等自由的学说,也是欧美传进来的。但是中国革命党不主张争平等自由,主张争三民主义。三民主义能够实行,便有了自由。……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由欧美进来的,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革政治,都是仿效欧美我们为什么要仿效欧洲美呢?因为看见了欧美近一百多年的文化,雄飞猛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因为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为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的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人民有了很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同时,孙中山把政权概括成为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这四个权力,把治权概括成为了“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这五权。(《孙中山全集·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如何监督官员?官员是什么?孙中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对长期所形成的君权神授、官贵民贱等封建统治的根本否定。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做人民“公仆”的国家元首。
政权的自纠正机制,大概就是中山先生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这四个权力,在台湾“总统”贪而不败,为什么?
对于民/主制度的纠错制度,有自纠手段,司法手段,议会手段,群众手段,这四者必须以群众呼声作为一个基础和贯穿其中的核心;在台湾,由于在李登辉时代,强化”总统制”弱化“内阁制”、”议会制”,使”总统”权利几乎没有受到遏制;执政党民进党已经失去了其当年的民/主、进步的立党理念,堕落成为一个不辩是非的保皇党,司法被操纵,议会几乎只有理论操作意义,月余的反贪腐游行示威,在倒扁效果上几乎没有,只是其理性、民主、清廉的理念深入人心。
泰国也经历了群众手段失效,议会手段失效,军队手段奏效.国际社会温和的批评了军队,但是都没有再支持流亡的他信,美国政府发言人说”泰国的事情用人民来决定”;
亚洲国家都处于民/主制度的初期,制度设计上有明显的漏洞,人民民主素质有待完善,所以领导人很容易贪污腐化,权力私有化,家族集团贪污腐化,而社会的纠错成本往往过高而无效;泰国依然需要”王室”来做最后的裁判员,决定政变的合法性;
民/主制度首先是言论自由,和谐的谐就是皆可发言,和谐了才可以共和,因为有了互相理解和沟通的社会共识基础.中国辛亥革命95周年的台湾纪念会上,一片混乱,中国人追求民/主自由的里程似乎没有划上句号,在台湾泰国的民/主制度设计上,民意依然与司法和议会存在不衔接、断路的问题。
什么是“民生主义”呢?孙中山说:“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第一是社会与工业之改良;第二是运输与交通事业收为公有;第三是直接征税,就是收所得税;第四是为分配之社会化,就是合作社。……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孙中山全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海峡两岸都进行了实践,只是对于国家获得土地的方法不同,现在声名大振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以台湾土地改革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一书,张五常说,引起他研究兴趣的是台湾规定土地农民与地主分成比例为地主不能超过37。5%,这个应该是严家淦带领的四小龙奇迹的起步阶段。
节制资本,中山先生曾说过 “以防备将来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他忧心忡忡地说:“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著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十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节制”资本很容易被理解为“压制”资本“,这在海峡两岸都有实践的教训,节制的目标指向,是垄断。
为什么要反垄断,中山先生解释得很清楚: “大资本家擅经济界之特权,牛马农工,奴隶负贩,专制既甚,反抗必力,伏流潜势,有一发而不可抑者盖资本家之专制与政府之专制,一也。” 他还曾说过,“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垄断和专制一样,是低效率的制度选择,80年代带领英美走出经济低谷的就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思想。
对“节制资本“反对垄断,我们开始着手制定《反垄断法》,这部将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济宪法”目前正在制定之中。虽然歧见纷呈,但因情势所迫,它出台之日不会很远了,解决一个触动全社会敏感神经的重大问题:防止财富两极分化。
斯人已往矣,在伟人身后重新认识伟人,你会发现,他一直活跃在我们的心中,在暗夜里依然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