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6年的冬天仍被深秋的气象锁定着的时候,在河北,许多菜农也逐渐被经济学家们“发现”的“丰收悖论”规律裹入深寒:大白菜不足1角一斤,比上年同期价格跌落70-80%;冬瓜最低3分钱一斤,比上年同期价格跌近90%;菜花6分钱一斤,比上年同期价格跌逾95%……
当市场经济规律通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没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尽管“观者”充盈着同情心、深表着安慰。这是中国经济学的失败!因为,虽然经济学家们创造了“丰收悖论”这样的新鲜观点,却未能引而伸之,只是高高在上地掉进了“白菜”里。谁能救菜农于风险之中?谁来为菜农的损失埋单?
答案只有一个:农民自己,政府帮忙。
得出这个答案,是现实的必然。
得出这个答案,是未来的希望。
得出这个答案,是中国经济学冷静、务实发展的基础性突破。
得出这个答案,是中国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的根本性依据。
答案的来源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尽管笔者算不上经济学家:
一、“大白菜们”陷入“身贱”的原因
即便不用事实罗列蔬菜价格跌落的原因,我们聪明的经济学家们也能不用调研而闭着眼睛讲出一番令人折服的本质性大道理。但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上述答案的来源,还有必要简要地罗嗦一下:
(一)上年大白菜价高好卖,每亩可赚1000余元。到了今年,一方面,受市场鼓舞,菜农逐利扩大了规模;另一方面,受收入水平限制,大多农民自种自足。
(二)天气原因导致大白菜集中上市,导致供过于求。
(三)大白菜们在居民消费中地位、档次跌落至边缘。本身滞销再一次加重了消费者的轻视程度。
(四)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未能跟上消费市场细分与进化步伐。
(五)销售环节尤其是运输环节成本增加,“大白菜”们走不动、跑不远。
二、透视“大白菜现象”之后背
对大白菜这样的“小问题”,许多方家是不屑一顾的,因为白菜就是白菜,卖不出去也就烂掉了,值不了几个钱。笔者认为,大白菜之所以不通称“小白菜”,是缘于其身价大起大落的背后蕴含着极多的道理和规律,有些甚至是残酷无情的,是所谓以小见大:
1.追涨不追落,是资本流动、组织生产的基本原则。这是市场的召唤,也是人性的彰显。万事万物,只要有了利益驱动,身价就会有起有落。从这一角度而言,钢铁、汽车、煤炭等等也都是“大白菜”,只不过质地、性能、用途、身价不同而已。
2.“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不应有例外。农民自身尽管地位弱势,也是经济主体,不管投资大小,都须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不能赚钱乐、赔钱苦,怨天尤人,寻求怜悯,指望他人为自己的风险埋单。既如此,钢铁、汽车、煤炭等等也不应由行业、企业之外的主体埋单。
3.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趋于过剩是最基本的发展规律。其演化过程一般为:需求旺盛——利润突出——追涨供应——供需调整——供过于求——利润下降——竞争与退出——投资转身——结构、规模、技术、产品调整——供需变化——新一轮起伏。就调控而言,不应调控需求,而应调控资源和环境等“约束”条件。对钢铁、汽车、煤炭等等,我们调控有加,大白菜身份卑微自然也就免了。
4.卖者想多挣钱,买者则想少花钱。这是交易的基本博弈律。当资源稀缺时,卖方垄断,为卖方市场;反之,为买方市场。还有一点,当一部分买方能够拥有资源和复制产品条件下,其价格波动周期大为缩短。
5.风险的转嫁基于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但这里讲的资源有高低贵贱之分。毫无疑问,大白菜的生产主人们不具备这一优势。
三、滞销大白菜的出路
大白菜最好的、最终的出路就是被吃掉,不论是被人还是家禽家畜,烂掉则是最坏的出路。任何商品均不例外,被消费掉才是物有所值。然而,在大钞流行年代,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已经连被人吃掉都困难了。怎么办?
先综合一下专家们的意见:
1.政府建立农产品结构调整预警体系。
2.依据市场细分进行品种更新,并赋予时代气息,如绿色牌、有机牌、技术牌等等。
3.产品深加工,赢取附加值。
4.改变储运方式,实行时段分割营销,避开集中上市风险。
5.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其实,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谁种的谁卖,卖不出去烂就烂了,投资者风险自担嘛。总不能让政府再搞一个“大白菜补贴基金”吧。政府能做的,就是帮点小忙:比如领导们带头吃白菜、媒体们带头说白菜的好处、鼓励社会援助性消费等。
实际上,对钢铁、汽车、煤炭等等这样的真正“大”的“大白菜”,完全也可以这样搞的。非得冠以“关系国计民生”予以保护,更多的只是反映出咱对人家丰厚利润的分享渴望。切实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干脆就不要半点市场化运营岂不更好?
我们一直讲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说明我们对此认识已深:农民一直在承受中国式改革的成本,并始终无悔地担纲中国式改革的先锋——比如用大白菜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道理乃至国家发展大计,尽管这种讲道理是要倒贴钱并承担一定精神损失的。痛苦过后,先锋依旧。这就是最最可爱的农民!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
这个冬天,请大家多吃一点白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