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



 

[作者注:身处污染严重的城市,自然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本人以前就环境问题写过两篇网络杂谈,今天趁建设和谐社会的东风,把它们整理成一篇文章。]

主要观点:

  就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观也应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我们都知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中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顾经济的片面发展,就会带来相应的恶果。……

  我们必须区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重视消费的内容与人的精神生活。谈论经济也要从政治经济出发,不能只有计量经济学。市场只能是手段,目的则需要政府调控。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原因。……

  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少生产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对能源的浪费也就少一些。

 

   也谈建设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

潘发勤

 

中共中央于2006年10月18日发布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列举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连云港市赣榆县大沙塘湖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从10月17日起,湖中的鱼就陆续死亡,往日淡绿色的湖水变成了黑水,散发出阵阵恶臭。200多网箱鱼浮尸水面,渔民损失惨重……

我为中央发布这样的文件而高兴,也为发生大量死鱼的事件而悲哀。看到媒体中的恶性环境污染的报道,看到自家窗外烟蒙蒙的空气污染,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不知不觉地写起了自己对环境的感叹。

自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后,谈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已显得有些泛化。一旦说到和谐,这也需要和谐,那也需要和谐。一片“和谐”之声。这或许要怪“和谐”一词本身,它代表着方方面面,代表一个系统,好像忽视任何一面都与发展不利。 

但任何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想我们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主要是看到目前发展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不得不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就像当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了,我们不得不改弦更张,“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今天是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太突出,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都感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行”呢?是什么问题刺激我们提出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呢?也就是说,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目前,某些问题是局部性的,温饱是部分,教育不平等是部分,失业是部分,收入差别使某些人不满,而自然环境,是所有人存在的根本,是危及子孙能否良好生活的大事。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地位显赫的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下岗工人,莘莘学子,都不能不要喝水、呼吸空气、享受明丽的阳光吧?那好,每天给你受过或可能受过污染的水喝,每天早晨半死不活的阳光去看和烟雾蒙蒙的空气去呼吸吧(不好的水、空气、阳光没法像垃圾一样搬运到郊区去)。至于慢性疾病的养成,比如呼吸道感染、鼻炎咽喉炎,甚至各种癌症之类,那是一时看不见的东西,跟我们眼前的经济无关,都怨你身体素质不好,免疫力不强所致。都说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外面的空气不好,在室内锻炼吧,眼不见心不烦!自欺欺人!

是不是有人说我在“杞人忧天”呢?我说,该杞人忧天了。近几年有关环境污染事件的报道并不鲜见,而且这类事件对人们生活的恶劣影响也日渐升级。这儿列举两例:一是被称为“中国皮都”的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因猪皮革加工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也把原来山青水秀的地方污染得不堪入目,并且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二是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原先是个美丽的村庄,可是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村庄就逐渐开始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100多人死于地下水的污染。看来,我们已到了杞人忧天的时候了,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了。面对如此恶果,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无论国家、个人,努力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幸福源于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由此引起的心境。这一点对于环境污染重灾区的人们都有深切的体会。设想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冬日清晨烟雾笼罩,夏日热闷的空气中带着难闻的气味,当你看见昔日的小河流变成了臭水沟,沟里淌的不是黑水就是污水,还眼睁睁地看到那污水竟然淌到蔬菜和麦苗地里,你能有好的心境吗?

当然人们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也许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吧,在某个城市呆久了,可能也会习惯了空气中的怪味。然而感觉适应是有极限的,否则,如果人们麻木到底,生命就无法存在。感觉是可以对比的,当你到适于人居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后,你才意识到我们的产值(GDP)上去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

有时连我自己都不得不问,我是不是得了“环境恐怖症”呢?我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环境恐怖症才怪!我真想参加什么绿色组织,上街呐喊一番,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不是我们的政府不努力,而是环境问题一旦造就,非一日所能解决,政府也可能一时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身又带有可持续性。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

患“环境恐怖症”的不是我一个人,如今我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以下是一位台湾学者论述到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化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与环境。跨国企业将产业移往某些国家,除了考虑人力成本之外,也考虑环境成本。开发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往往较为宽松,成为吸引高污染产业外移的主因。此外,跨国企业在掠夺穷国的森林资源、矿产、渔业资源时,常忽略这样的掠夺会造成资源生产国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中国为例,全球化似乎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其代价却是十分惊人。根据E. O. Wilson的叙述,中国境内80%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Wilson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1]

听听这危言耸听对于我们只有好处。这也许和资本主义及其作为手段的市场有关,需要我们政府的高度警惕:“中国以13亿之人口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一场不可能的梦(这句话有待事实检验,本文作者注)。问题不在于中国人智能不足和文化不良,而是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人口享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依赖无限制的消费主义。一旦消费走下坡,产能就会过剩,工厂就要关闭,工人就失业。当消费强劲时,产能就能扩充,工厂要扩建,工人需求量增加,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大家都获利,转而再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一直循环下去。……至于消费内容的价值或意义就不是那么重要,有消费就可以。市场上许多强劲的消费品对生活品质或人类文明的意义其实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上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堆不必存在的商品,却因为有人买而大量制造。这些商品的制造可能要破坏森林或污染河川,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些问题是盲目的”。 [2]

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重视消费的内容与人的精神生活。谈论经济也要从政治经济出发,不能只有计量经济学。市场只能是手段,目的则需要政府调控。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原因。

我不会像经济学家一样谈论经济发展的大道理,只是谈谈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如今却相反,寻找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能健康地生活转化成了最高追求,成了自我实现的象征。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谈论才刚刚开始,一些人就开始宏论对环境问题是不是强调的过头了,会不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现实情况是,带有污染的生产比环境问题在决策中更具优势,环境问题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除非到了恶性污染致出人命的时候,如淮河边那村庄的癌症频发。

目前,环境污染在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得到治理,但治理的代价肯定是很大的。别的费用不说,单是企业的关停就意味着下岗职工的增多。所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呼吁,中国应摆脱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平衡的发展道路。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张,正中目前发展中的要害。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鉴于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

就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观也应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我们都知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中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顾经济的片面发展;如果企业只顾自己的产值和盈利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地方政府只注重GDP之类的经济指标,那么上述恶性事件迟早是要发生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牺牲的只能是长远的利益和后代的幸福。血的教训向我们昭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当然,“科学发展观”绝不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在肯定这一决策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即使一切都按经济的字眼来解释,那今天的认识应该是,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可以从“经济”一词的词义中得到启示。本来,无论是汉语的“经济”,还是英语中“economy”,都有节约的意思。由此出发,节约——倡导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少生产一些,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对能源的浪费也就少一些。这种呼吁不仅是为了应对电力紧张之类的能源危机,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曾几何时,仅仅为了生产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在某些方面也曾鼓励大量的消费。今天,观念应倒转过来,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某些大城市提出的“家家有小汽车”的目标是否合适,有待环境容量的考验。如果不是这样,那济南市为何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每周五上下班时间不使用私家车和公务车呢?

 

注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

[1][2]洪裕宏.学术资本主义与学术人文主义台湾学术卓越政策的深层省思.2004-03-25.高等教育两岸研讨会。

 

相关资料:

1.潘发勤.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原载 红网 2004-9-5  其他转载  中税网 ;雅虎;网易;中国郑州网 ;光明网 ;新浪网。

2. 新华网,连云港大沙塘湖污染 10万条鱼浮尸水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3175.html

更多阅读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故事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ppt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故事(1)他是一个日本人,有一天,他装修屋子,当他拆开墙上木版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只壁虎(小蜥蜴)被一根铁钉牢牢地钉在墙上,可这只壁虎依然活着,他很纳闷,这只壁虎不能移动一步,是什么活到现在呢?于是,他就开始观察起来,不一

人与自然——动物世界 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

人与自然——动物世界 到目前为止,人类能确定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严格地说人类也是从自然界脱离出来的,当人类进化到现在的程度拥有了话语权,才会对整个宇宙说三道四。其实自然界(

转载 《两只老虎》:人与自然的统一

原文地址:《两只老虎》:人与自然的统一作者:  影片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声名狼藉的英国猎手艾丹·迈克拉里(盖·皮尔斯)本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收

声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为网友欲尘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