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营销理论家,定位之父特劳特告诫我们:这是个细分的年代,你必须给你的产品一个明确的定位,于是定位在中国发扬广大起来,言必称定位,就像言必称品牌。
记得在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拿“定位”开玩笑,说广告系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调查问学到了什么,答案一致的统一:定位。
学院如此,实战也是一样,定位成了中国营销的圣经。围绕着定位延伸出了产品定位、人群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等概念。
这个理论也在一段时间内让中国无数的企业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经过定位的洗礼,人们仿佛一下子“开窍了”,明白了“营销”是怎么会事。
与细分定位不同的另外一个理论逐渐在中国崭露头角,将中国营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症状明确,人群模糊”。
症状明确,人群模糊是在中国做医药保健品必须掌握的8字圣经,意思就是说把消费者可以感知的所有症状罗列出来,让消费者去对号入座,而不用去考虑它是男女老少。
胃酸、胃痛、胃涨,就用斯达舒。这是典型的症状明确、人群模糊的诉求。
痤疮、疤痕、青春痘,喷平美,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模糊人群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药保健品作为特殊产品的特殊性,所以模糊人群,并不奇怪。
前段时间有人撰文指出:定位理论在中国已经过时,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劳特自定位概念出现的近一百年来,不断的与时俱进,从最早的七喜“非可乐”的行业定位,到后来的“不含咖啡因的汽水”,特劳特从实战中检验着自己的理论,所以谈一个理论是否过时我从来认为都是“哗众取宠”,就像“蓝海战略”来到中国后,一度受到热捧,中国家电各大企业纷纷对外宣称找到了所谓市场的蓝海,这些都是营销幼稚症的表现。
理论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每个理论都给你指明了一条路,过于迷信那个都是要不得的,它会让我们变成经验的奴隶,而创新、创造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定位还是模糊?我将用一个我操作过的产品来说明。
定位宝是个依托移动、联通运营商提供定位服务的电子终端。开始的时候,老板一直迷恋于目标人群定位,他设想了五类有这方面需求的人群:儿童、老人、夜行人、私家车主、宠物主人。每个人群看起来都是我们产品的使用对象,又各有差异。S.w.o.t分析不出个所以然,都是有机遇又有挑战,怎么办?
定位定不了,就模糊吧!
经过对产品的深入分析与整合,我发现了产品的几大功能:定位、互救、防盗、通讯、服务。每个人群都可以从中找出使用本产品的“症状”,有些甚至是交叉的,比如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它每天知道孩子的行踪,还能跟孩子通话,不用担心“儿童手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给孩子带来的弊端,老人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能通过这个产品查询生活的一些“烦恼”,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呼救器,有车的人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部“防盗器”装在车里。
通过将定位功能的延伸,定位宝的功能也越发的清晰起来,最终我将它定位为“口袋里的电子警察”,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家庭安全移动设备,只要家里有这方面的需求,你都可以买一台,更为我所吃惊的是,这是一块从来没有人去开发的市场,也就是w.钱金博士所谓的“蓝海”。
这时候,反过来去分析,发现:其实目标人群并没有模糊,反而更清晰了,它就是社会消费能力最强,生活中心以家庭为主的中年人。
所以有时候,定位还是模糊并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他们其实是对同一产品,不同角度的判断,其根本还是离不了科特勒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还有一个模糊的例子,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史玉柱的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人群、症状全给模糊掉了,畅销十年不衰,成为一个营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