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1980 1980—2005中国GDP研究



中国的GDP最不好研究。

原因很多。首先,是经济本身的复杂性。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至今仍远非是公认的严密科学。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派能提出定量、系统地研究所有经济现象的理论体系;各种学说派系纷纭,莫衷一是。不仅普通群众对经济现象一头雾水,即便是最成功的经济学家,也只能对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提出自说自话的“学说”,而且往往招致无数“不同意见”的反对。其次,对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很不幸,中国是一个特殊又巨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正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信息经济过渡,以及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史无前例的过程中,部分经济现象似乎符合某种学说(如:刘易斯模型、熊彼德赶超经济理论、库兹涅茨发展经济学等),但综合起来,又没有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能概括中国经济的现实。况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内部差异千姿百态,囊括了从最发达到次发达、发展中、直至最不发达的各阶次经济现象。几乎可以说,吃透了中国经济,也就吃透了世界经济。再次,受体制等因素限制,中国的经济普查和统计很不透明。许多人质疑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不管我们怎么想,要研究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的GDP,却只能从政府公布的数据着手。原因很简单:在当前历史阶段,我们无法得到更好的数据。

基于此,本文将更多地依赖理智判断和逻辑思维而不是任何现成理论来进行论述和推导。其目的,是希望让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尽量符合中国的实际。

一、历年GDP与人均GDP

1980—2005年,以人民币、美元分别表示的我国GDP及人均数值变化情况如下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这个表格中,特别列出了1994年和2001年的数据,因为这两个年份比较特殊。1994年是人民币汇率的转折点,此前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下降,从1.4984:1美元跌至8.6187:1美元,下跌幅度高达5.75倍;此后开始缓慢上升。2001年是中国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1000美元的年份。

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25年中,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换句话说,2005年的实际经济规模是1980年的9.9倍。而名义GDP由4069亿元增长到182321亿元,累计增长43.8倍,年均递增16.4%。

非常有趣的是,以美元表示的GDP发展轨迹却远远不是那么回事。分两个时段看:

1980—1994年,GDP在人民币框架下,增长了9.46倍;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增长2.8倍。而在美元框架下,仅增长了81.8%,年均增长仅有4.36%,还不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更无法比拟亚洲四小龙。相差悬殊,令人瞠目。且14年中,有6年的名义增长率是负值(1981、1982、1985、1986、1990、1994)。这跟本不符合此期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实际,因此,本人将这一阶段称为“掩盖发展”阶段。

1994—2005年,GDP在人民币框架下,增长了2.78倍;而在美元框架下,增长了3.03倍。基本吻合,可谓“同步展现”阶段。

二、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GDP与人均GDP

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版物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以购买力平价法(英文缩写PPP法)为基础计算的各国主要经济数据。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为例,按PPP法计算,中国的GDP数值和人均数字与本文第一部分所列的大相径庭。如下表:

数据来源:IMF数据库。

 中国gdp1980 1980—2005中国GDP研究

PPP理论是由瑞典学者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来的。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因而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之比。PPP理论的合理性在于:一是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二是作为一种换算工具,通过购买力平价可以将一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比较,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为科学和可靠;三是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长期趋势;四是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参考意义。主要缺陷是该学说的自由贸易假设前提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忽视了资本流动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

关于PPP理论,有人赞赏有加,有人则嗤之以鼻。个人认为,作为一种考察和比较各国经济数据的方法,购买力平价法与现行汇率法各有长短,但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视角。

按照PPP法计算,2005年全世界人均GDP大约9390美元,比中国高2000多美元。发达国家大多人均在3—4万美元。由此看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这与我们的常识也相符:尽管发达国家人们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其生活水平超出我们几倍是可能的,但要硬说超过我们几十倍,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由此还能推导出一个结论。按照PPP法,2005年美国GDP为122776亿美元,是中国的1.3倍;如果近五年来的中美GDP增长率能分别持续的话,则到2009年,最迟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重登全球首位。

三、汇率变化对GDP的影响

以下是25年来人民币现行汇率和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汇率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MF数据库。

如前所述,在“掩盖发展”阶段的14年间,我国有大约2倍的GDP增长被汇率下跌“吃掉了”。当然,这种“吃掉”只是表面上的,实际经济规模还在。把这2倍的增长还原回去,则2005年我国GDP应为67700亿美元。同时,我们还要考虑1980—1994年美元的通胀率。据国家商务部网站所载的美国经济数据,此期间美国年均通胀率为2.5%,14年累计为41.3%。把这部分影响纳入的话,则2005年我国实际GDP应为95660亿美元。与PPP法测算结果十分接近。

这些“掩盖”起来的增长,必将通过人民币升值逐渐“释放”出来。

有人说,1980—1994年间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是“合理”和“应该”的,因为1980年时人民币汇率偏高。此说站不住脚。我们不妨看看1980年其他国家的人均GDP:

蒙古1393美元、巴布亚新几内亚935美元、

尼日利亚913美元、喀麦隆879美元、

赞比亚677美元、菲律宾672美元、

印尼648美元、肯尼亚607美元、

民主刚果560美元、越南514美元、

巴基斯坦412美元、乌干达346美元、

中非345美元、海地318美元、

老挝301美元、印度266美元。

对比这些国家,还能说当时人民币汇率过高吗?

那么这14年的汇率“蹦极”是怎么回事呢?我的解释是:中国改革以来,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有意无意地模仿了日本和四小龙“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通过人为贬低人民币币值来极力扩大出口。由此导致的后果有三:首先是进出口规模急剧扩大,由381亿美元膨胀到14221亿美元,从全球30多位晋升到第三位,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3(美国、日本均不足20%)这一危险的水平。其次是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外贸这条腿畸大,而消费这条腿发育严重不良。居民收入偏低,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美国这一指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50%左右,怪不得美国人那么有钱!),广大群众无力消费,生活拮据。再次就是导致了我国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被严重低估。众所周知,日本、四小龙分别从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开始起飞,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后,就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日本1984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四小龙也在1988—1995年间分别通过这一门槛)。而我国经过27年高速增长后(有目共睹,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日本和四小龙起飞阶段的速度),至今人均收入却仍在2000美元以下,显然是无法服人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人们通常的误解:许多人将美元看得太神圣,以为美元的购买力多么了不起。其实不然,美元实际上并不怎么“值钱”。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看看1元人民币在北京和1美元在纽约分别能买到什么:

当然,有一些东西是用人民币买不来的,比如花美元的感觉;也有一些东西是美元所买不到的,比如某些限制性出口的商品。

结束语

以上是对1980—2005年中国GDP的一点小研究。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经济现象非常复杂,要厘清其中的头绪,非进行艰苦的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和深入思索不可。我的一点点心得算是抛砖引玉,期望有更多同好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倘有名家巨擘指点一二,则幸何如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291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GDP被高估了或者被低估了吗 中国gdp严重低估

作者:李晓鹏@李晓鹏1982今天和一个较高层的退休领导谈起这个问题。结合他提供的信息和我个人的理解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不存在故意的“战略性忽悠”,压低中国GDP数据的情况。没有中央领导指示过要求压低GDP数据以“韬光养晦”

中国 GDP 被高估还是低估了? 中国gdp严重低估

【chenqin的回答(890票)】:谢谢 @南区熊猫 等各位的邀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非常复杂。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就这题来说,三、五千字的篇幅,也就只能窥上一斑了。中国在80年代前的GDP增长率被低估,而在80年代后一些时期的GDP增

2007年中国GDP增幅上调 美国gdp增幅

2007年中国GDP增幅上调至13% 经济总量已超德国中国经济跻身全球三甲时间前推一年记者14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经过最终核实,2007年GDP数据再度大幅度上调。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按不变价格

声明:《中国gdp1980 1980—2005中国GDP研究》为网友南篱旧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