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从美日两国间的生产力趋同过程看中国的创新国策(一)



   加文·卡梅隆度量了日本的11个工业行业的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显示,日本自战后开始追赶欧美,到70年代中期开始,增长速度已经和美国接近;日本增长减速,部分归因于可供模仿的空间已接近完结。这意味着随着领先者与跟从者差距的缩小,跟从者必须进行更正式的研发活动。

 

    技术领先者与跟从者的增长过程是不同的。领先者必须进行原创性研发,而跟从者可以通过模仿和资本深化实现增长。

 

    以现价计算,1952年日本人均GNP为188美圆,低于巴西、马来西亚和智利的水平。像当今很多低收入国家一样,当时的日本的农业人口比例高,资本存量低而且技术水平也很低。这种情况与中国1979年的情况大致相当。尽管如此,日本在工业领域还是拥有教育程度和技能较高的劳动力,在发达和不够发达的工业行业间的生产率差别很大,以及在管理和组织方面明显的优势。而当时的中国,在人力资源水平和生产率都较低,在管理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

 

四十年后,截止1992年,以人均GNP算,日本名列世界第四,仅位居卢森堡,瑞士和美国之后。而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7年,中国的发展水平以人均GDP算,排在世界第   位。同样的时间,日本198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比当今的中国要高很多。数据显示出1955年日本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约为美国同期的50%,而到了1980年,差距差不多被消除了。这显示出了追赶速度是相当高的。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从美日两国间的生产力趋同过程看中国的创新国策(一)

 

        Redding(1999)对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进行了对比研究,在他的模型里假设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技术领先者,无论在高技术行业还是在低技术行业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为了使这两个国家的产出趋近,后进国家在自由贸易中需要部分地专业化,而领先国家在高技术产品方面要专业化。如果后进国家拥有了动态比较优势(即有潜力逐步获得静态比较优势),那么它的人均收入就会渐渐趋近领先国家水平。很明显,即使后进国家在高技术行业拥有动态比较优势,在自由贸易均衡条件下,如果专业化于低技术产品,没有机会学习高技术行业也是不能使产出趋同于领先国家的。

这就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所表现的问题。如在电子、机械等行业,中国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已经相当得高,如格兰仕这样的企业,能将成本水平降到很低,从而成为全球微波炉生产大王,但这种专业化只发生在低技术产品上,很难赶上国际领先水平。必须要在高技术行业具备动态比较优势,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本的经验是通过模仿和技术引进,在具体操作方面,日本的企业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值得借鉴。

 

    长期来看,增长源自技术领先者的创新,但由于在某些技术差距方面,模仿比研究更便宜,跟从者会趋同于领先者。随着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模仿的成本上升,会出现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现象。在追赶的前一阶段,显然模仿往往是理性的选择,但这样也决定了在第二阶段难于超过对手。中国引进FDI的过程,并不是主动的模仿过程,而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过程中,被动地适应性学习过程,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与生产力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过程更为缓慢,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些研究者认为领先者可能变得被锁定在过时技术上,Redding(1996)构造了一个竞争模型,作为对Aghion和Howitt(1992)的成果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了初级和次级创新。初级创新可以被任何国家吸收,代表了最好的技术实践。而次级创新却是与特定的国家相关联的,可能取决于相应的实物投资。当初级创新出现时,它的利润率首先要看每个国家在先前最好的技术实践中采用了多少次级创新。领先的国家可能已采取了很多次级创新,以至于如果马上采用新的初级创新也是无利润的。然而一个从没有涉足这个行业的国家却有可能发现,采用这个初级创新是有利的,从而借助快速的“做中学”经济而取代领先者。对于新出现的初级(原发)创新,后进国家往往有机会赶上并超过原来的领先者,在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业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

 

当控制了能确保TFP以稳定速度增长的决定因素后,低初始水平的工业会经历最高的全要素增长率。特定工业的TFP增长率被定义为研发R &D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生产力缺口的函数。

 

表1 日本工业的相对TFP (US=100)

 

1955  1973  1980   1989

                                                

总体               52.9  79.8   90.0   91.3

化工               81.4  90.0   108.0  122.6

初级原料           57.2  99.1   124.0  122.0

电器               56.4  93.7   117.9  119.9

造纸               63.8  95.9   102.2  112.4

机械               19.4  82.4   101.0   90.7

金属制品           42.0  75.8   72.5    78.9

矿业               38.6  81.5   78.5    85.3

交通               42.3  79.1   89.4    83.0

食品               77.9  83.4   82.7    73.9

纺织               55.0   71.6   79.0    68.9

仪表               42.4  74.8   75.6     66.2

 

显示整个工业在各年度的生产力水平,说明大约在1980 以后开始,日本的生产率一直在以同美国相近的速度增长。1980年以后,日本的TFP相比美国更为稳定。在1980年,有5个日本工业,即造纸、化工、初级原料、机械和电子工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美国TFP 水平。处于中间位置的工业,如机械、矿业、运输和金属制品追赶得没有这么快,自从70年代早期开始保持了相应的位置。落后的工业如食品,纺织和仪器仪表工业从70年代开始停止了趋同。但是生产力缺口仍然很大。

在1960年和1969年, 日本R&D投入比美国约高出50%。在1969年和1975年,日本的R&D 投入相对美国是停滞的。在1975年和1989年, 提高了约60%。因此到1989年, 两国的R&D投资与实物投资的比例基本接近了。在整个时间段,日本TFP赶上了美国,而在图1中,主要的追赶在7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了。尽管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TFP少有进展,但其R&D 投资与实物投资的比例仍继续上升得比美国快,意味着70年代中期生产力缺口消失后,较高的R&D仍然是必要的。日本生产率从80年代开始减速。

图2显示了美国相对与日本的TFP的对数值以及日本相对美国在研发R&D资本与实物资本之比的对数值。

从1985年日本11个工业部类工业特征值来看,就资本-劳动比来说,造纸、化工和初级原料是资本密集型的,它们和采矿业也是能源密集型的.在非劳动员工占总员工比例上的差别相当小,其中化工、机械、电气和仪表业的这个比例最高。就R&D资本与实物资本比例而言,最密集的工业是化工、电气、运输和仪表。

 

有较高R&D资本和出口比例的工业的追赶速度更高。在日本,投入更多R&D资本和有更高出口比例的工业的TFP能较快赶上美国水平。生产力缺口以及R&D资本与实物资本的比例对日本制造业的TFP增长有显著影响。

 

经济增长过程对于跟从者和领先者来说是非常不同的。跟从者能够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机械和工作经验等技术转移手段,从而可以比领先者成长更快。但当跟从者的生产力水平接近领先者时,从模仿中获得收益变得越来越困难。进而跟从者不得不投入巨大的R&D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当技术缺口缩小后,特别是在1973以后, 日本开始在R&D上大量投入。这就是真正的创新性研究开始发生时的阶段。

 

在产业层次上的研究,将有助于解释为何在追赶的过程中,各个行业的追赶速度和结果有如此大的差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82885.html

更多阅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智慧+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从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二十世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促成这一巨变的“生产力符号”,对于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的商业价值的提高贡献显著

联发科:“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一)

“破坏性创新”,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创新学派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所称的“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即“透过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组织,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2004年,克莱顿-克里斯腾森(ClaytonM.Christe

青岛亨达鞋业破产 从鞋企亨达看中国鞋业未来趋势(一)

系列专题:中国鞋业观察   何才能不在退潮时变成一个裸泳者?亨达逆市飞扬经验值得借鉴        从亨达鞋业发展看中国制造未来趋势         中国鞋企近两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支曾经代表着中国制造崛起的力量,在出口

声明:《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从美日两国间的生产力趋同过程看中国的创新国策(一)》为网友我还是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