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7%,创下10多年来的最快增速,也超过了先前的预期。
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如果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幅达到类似水平,那么,其经济规模绝对值最早将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也正是基础于此,中国政府所控制的学界开始自我满足的谈论起一个所谓的《大国崛起》的概念,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危险的,事实我们应该做的是停止有关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那种高昂的论调,原因在于:1.中国内部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还不真正具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所必须的治理机制和内部环境。2.这样的讨论只会为当前的中国威胁论添加材料,这样谈论的结果只会恶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解决中国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上来,以此来完善我们发展的内部机制和环境。夹紧尾巴,韬光养晦,争取对我们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是有必要的。当前的大国论,事实是我们自己将我们推向与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及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对立面,把自己置身于可怕的冷战环境。我们必须从这种日益膨胀的自满情绪的走出来。我们必须看到的事实是中国大多数人未能从近年来中国经济表现的提升而获得多大的益处。一些人通过代工等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行业富裕起来,成为城市精英阶层,但他们的数量远远低于数以亿计、正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贫困人口。此外,尽管中国已成功地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但多数人的生活条件仍十分窘迫。
西部儿童营养不良比率很大,同时爱滋病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并且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了。至于基础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远不足以使中国基数庞大的人口得到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数极低,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显现,诚如迈克.波特所说的:“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充分的,因为生产率取决于区位竞争的微观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运输基础设施,经济行为的主体---企业就不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企业就不可能在成熟的业务上进行有效率的竞争,在繁杂拖沓的办事程序下或者不公平的法律体系下,企业就不可能能够有效的运转。”这些不足,不仅其本身是中国的耻辱。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一小群haves与一大批have-nots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将对中国的社会凝聚力构成严峻威胁。
当然对于一股过分强调公平原则的观点我也是不能够认同的,的确,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并未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减少。然而,如果没有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国家饱受煎熬的民众就永远不可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中国政府肩负着确保经济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公正分配的重大职责,但显然它尚未能尽到这些职责。
我认为我们的目前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角色有从新定位和定义的必要,他们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投入品,如:有教养的公民和有形的基础设施的供应。以及经济而正面的竞争规则,如:产权保护及反垄断的立法,以便提高生产率,以促使经济成功,最后政府应改善和集中那些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和半公共物品。特别是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