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而民贫。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赤裸写照。
一些官员和学者在声嘶力竭地为其辩护说:贫富分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这种话犹言:广大老百姓你们就忍耐吧!到28世纪经济发展到“不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就富裕了,现在不要“躁动”,要像佛教徒似的将希望寄托于来世!
这就是新时代的“国富论”。
对此,仲大军先生在新年的一篇文章《中国的经济很沉重》里进行了批驳,并进而指出,与其他健康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财富漏斗”,使增长带来的利益未能合理流向广大群众手中,而是“漏”到少数利益集团口里。这些漏斗包括:外贸,以低价格大量出口为形式的财富外流,补贴发达国家;外国投资商攫取巨额利润;体质内耗和贪官污吏囤积财富造成巨大浪费,等等。有此“科学”的运行机制,何愁不能“国富而民贫”?
因为广大群众只能得到国家和企业吃剩的一点儿殘羹剩饭,长期挣扎在“温饱”而不是“富裕”的水平,致使我们的消费严重不足,产品过剩,顺差激增,流动性不过剩,这种经济如果能称得上“健康”,那世界上就再没有“不健康”的经济了。
还是让数据说话。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说:2006年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7%;国家入库税款达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而人民的收入情况呢?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4%,比GDP增速低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4%,低于GDP增幅3.3个百分点。
还需要其它数据吗?
一方面,是政府和企业的收入爆增,远于高于GDP增幅。而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GDP增幅(岂止是2006年而已,多年来一向如此)。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GDP的分配是极其不合理的。
但凡有点儿经济学常识的人也不难看出,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屡次过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家财政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长。正是这些资金成为拉动投资飙升的主要动力。因此,尽管有些所谓“经济学家”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大放厥词,猛劲地忽悠所谓负面影响;有些部门似乎采取了“有力”措施遏制贸易顺差、投资过热,启动内需。但只要分配机制问题没得到解决,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困扰2006年中国经济的那些头疼问题就不可能迎刃而解。任何不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配合的 “对策”到头来都不过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而已!
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大山压在中国人头上已非一日。权威机构调查还表明:中国人的税负在全球名列前茅。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不知要持续到何时。在这些构成新“国富论”的基础条件没得到改变之前,我们只能祈祷中国经济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