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甚至包括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正处于发展模式的转换期,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低附加值、传统制造业将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中逐渐淡出,而电子、通讯、医药、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则将逐渐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
在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背后,则是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珠三角每年出口约2000多亿美元,其中80%左右的原材料依靠进口。适度重型化是广东的选择,而重化产业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有必要的资源保障。
从地理角度考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内陆深广。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之间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衡:工业基础原材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而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这种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的不均衡,使得以粗放型的外源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导的珠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受到制约。
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个人认为珠三角制造业的升级将逐步从加工贸易的订单制造模式向以重化工业化为主和由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生产为主同步进行转化。而随着这种产业结构转变的推动,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在数年的调整后迎来下一个至少持续5-10年里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一结论主要是根据美国、日本、德国等陆续承接过国际产业转移的工业大国其产业结构调整对出口的历史影响规律得出。
根据研究,无论是德国、日本两大后起工业化强国,还是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不经过了工业化发展向成熟期迈进过程中的制造业大发展历史阶段。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实现了工业化,而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在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制造业大发展时期。这些国家制造业大发展经济的崛起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出口导向为战略,通过维持汇率低估和高度依赖出口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德国经济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之所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关键在于其制成品海外销售的飞速扩张。而日本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其经济之所以实现快速持续的增长,也离不开其出口主导的制造业大发展战略。
从中国的实际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已经逐步进入重化工业过程的后半段或尾声,其产业结构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的进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来看,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正是在遵循着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指引。
根据国际经验,日本在1960年代中期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总额以每年20%的惊人速度在递增。德国在1950年代出口商品与劳务的增长率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与此比较相似,中国正在开始迈向制造业向更高层界大发展的战略转型时期,中国可以说正处在出口主导的制造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低汇率水平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已经开始伤害到中国经济发展自身,此外,在工业化中后期,各种要素资源逐渐市场化带来价格的不断上升,这对制造业盈利带来不小的压力。目前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升级调整正是在这种多层面压力下政府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中国(包括珠三角)制造正处在一个从低端出口制造业向高端出口制造业转移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个阶段,商品和劳务出口额将出现持续的快速增长。
在笔者看来,珠三角当前凸现的产业转移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从大的方向来看,珠三角产业转移凸现的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而不是发展前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