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央企重组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为此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营报》:在国资委的主导下,央企改革正呈加速之势,这轮央企重组的目的是提高央企的竞争力,这一背景该如何解读?是提高竞争力?还是增加垄断?还是为了增加利润?
2006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增长20.1%;但是利润增幅却是连续第三年下降,且下降还有加快的趋势。
国资委数据显示,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增长18.2%,而2005年和2004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分别为34.8%和42.5%。利润增幅每年下降5%以上。这意味着在经过2003年~2004年投资高增长,企业迅猛扩张所带来的利润高增长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下滑,利润增长步入下降通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6.0%;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0%。
《中国经营报》:央企整体上市是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在股市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准备整体上市的企业股价都上涨了不少。怎么看待央企整体上市跟股价上涨的关系?
央企的整体上市其实是一种对产业链的整合。以中石化为例,中石化要约收购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四家子公司的流通股,从产业链看,既有上游企业的公司,也有下游企业的公司,而通过这种整合,减少了关联交易,同时还能提高效益。对于这样的央企重组,股市当然是持欢迎态度的。
央企整体上市不仅没有打压股市反而被市场青睐,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央企的重组计划被市场认可,即这种做大做强的战略今后一定会带来企业高额的回报,事实上有些重组后的央企业绩明显改善,确实令人称赞。其次,央企整体上市能够站稳市场,尤其在目前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整体上市不会对股价有下压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大型企业的股价波动性小,便于操作。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消极因素,没有选择分拆上市是因为一旦分拆上市,央企的部分“劣质”资源就会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成本。在目前市场流动性宽松和香港股市的红筹股推动效应下,政府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降低央企重组的财政成本。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央企重组本身就是一个浪费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垄断开始的过程。我们一些经济学家,只看到国际上500强如何大,只看到国外如何,但是就是没有对中国的一些特别的国情进行分析。
我们看看中国与欧美的经济增长。中国连续20多年增长是国外从来没有过的,为什么中国可以?因为中国的人文背景与经济基础以及思维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人有特定的其他国家无法相比较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很多国外的东西到中国并不一定行得通,其原因中国人从来就是按自己的需要在选择国外的优点,并不是所有国外优点全般使用。中国人的一个特殊能力就是把国外的或者别人的东西消化在自己的领悟中,从而成为自己的方式来运作。
进行重组并不是增加央企利润的良药!而有可能会造成利润幅度的更小增长,甚至到一定时候会造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中国经营报》:国资委加速央企重组的目的是让央企做大做强,目标则是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从理论上讲,国家只应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特殊行业(比如一些重要的国防工业和造币等)进行垄断,政府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主要不是为了资产的增值,而是为了履行公共责任和保持国家对其的控制力。而在竞争领域,国家不仅不应该垄断,而是应该完全退出。但在现实中,在国有经济的退出与整个市场改革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如果国有经济退出太慢,会给市场改革拖后腿,进而影响整个改革进程。但如果国有经济退出太快,超出了改革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不仅会使市场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对此,我们有理由担心,央企重组会造成垄断,会加剧不公平竞争,也会限制民企机会。
因此我们的经济学家应该考虑中国人的文化特点,更应该考虑中国是否真需要相当大的企业来垄断。
笔者对于央企重组存在疑虑,甚至担心。这个担心就是怕通过重组央企利润的下滑,而下滑的原因可能就是更多的腐败与管理不善造成。担心的第二个原因,由于央企重组,可能造成更大的垄断,是民营企业更没有发言权与发展权,造成整体经济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做大不等于做强,做大不等于垄断,虽然由于央企重组后的定位集中在某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再加上企业发展的联带效应,重组后的央企应该跟民企和外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关系、合作关系。但是,重组后央企如果缺乏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机制,缺乏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的定位,那么央企和其他企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无法建立,当然也就有可能制约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因为一些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完全可以替代央企提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由于央企重组,也可能造成资金的流向更多地为央企服务,从而使其他企业的资金流入减少,影响其他企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股票市场。在167家央企中,目前有83家旗下有A股上市公司。具有1家上市公司的央企,其未来发展平台相对好判断。而拥有2家甚至3家上市公司的央企,最后会选择哪一家作为资产注入平台,需要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判断。另外,上市公司背后的大股东实力以及资产注入的意愿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其次,整合方式要考虑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即大股东认购的价格越高、比例越大越好。因为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是对于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进一步保障。
而面对央企的重组,普通股民就需要更关注股票的走向,要更多地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影响。广大股民需要关注!
央企重组应该慎之又慎,而且必须考虑更多的国家整体经济、文化背景与百姓的利益。
笔者个人看法,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