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私有化问题的争论源于大锅饭情结
中国从49年开始多年的“大锅饭”让许多国人至今依然怀念改革开放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生活状态,虽然大家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但似乎每个国人的精神都很高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在小平同志“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已经并正在成就一批又一批的富人阶层。当人和人产生财富差距并且这种差距逐渐加剧的时候,一些国民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开始产生嫉妒、猜忌(适当的怀疑的确可以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但过度的怀疑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当原先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一夜间成为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产业时,人们似乎在感情上总是不能完全接受。同样的企业管理者昨天还是人民的公仆,转眼间就成为万恶的资本家,劳动人民的公敌。正是这种民众舆论的压力,原来在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通的MBO在中国却成了“利益输送”的代名词。反对国企私有化的呼声接连不断。
评价国企私有化关键是要看是否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有人说目前国企私有化过程中有许多操作都在“钻空子”,我们在反对这些“投机”行为的同时,也应该去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去投机。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作为一个商人,除了利益还有什么去直接推动他们去做某笔生意呢?同样在国企私有化过程中,如果不去想在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收购成本,在这之中忙碌的人们又将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呢?对于所谓的“投机者”我们或许应该给予一点宽容。当然我们的宽容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私有化后的国企要比以前更有效率,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能带领中国企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由于企业私有化后将企业的命运与个人利益的得失联系得更加紧密,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私有化后的企业管理者有充分的动力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切实推动企业发展、平衡各方利益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如果说管理者是国企私有化的最大赢家,那么切实推动企业发展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以及对社会最大的回报。当我们把国企这个重担交给一个个企业家来扛时,我们寄希望于不断历练并成就中国的“比尔盖茨”。如果私有化后的国企出现问题不仅有违国企私有化的初衷,也会给其管理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管理者无论为己为他都应该在如何推动企业发展上下足够的功夫。无论在国企私有化过程中还是在私有化后的经营中,作为利益即得者的管理者们同时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每时每刻都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管理者所要做得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平衡各方利益,让前行的道路上少一些“绊脚石”。切记,平衡利益只是一种策略,唯有把私有化后的国企领向下一个“高峰”才是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