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矛盾论、差异论(猫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最近,笔者在《联合早报》的网站上,看到了一篇《中国到了反思“猫论”的十字路口》的应景文章。读后,笔者实在为作者的无知而感到悲哀。这是因为,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压根就没能搞清楚邓公的“猫论”究竟讲的是什么,不仅如此,他还把“猫论”发表的时间也给搞错了。大家知道,邓公的“猫论”曾经被毛主席批判过,压根不是在改革开放初的事儿。
(一)什么是矛盾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可以肯定,《矛盾论》对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它不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过特别巨大的负面影响。更巨大的是,它像一个“政治幽灵”一样,稍不留意就会在人们的心灵里生根,然后兴风作浪。
1、什么是矛盾论?是怎样产生的?
提到“矛盾论”这个词汇读者自然会联想到毛泽东先生在他的《矛盾论》中讲述的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典故,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那句话。可是,如果要是让人们给“矛盾论”准确地下个定义,不是说,恐怕能够准确下的人不多也。这是因为,即便是在今天,教科书上也没有搞清矛盾是指研究对象的,还是指人类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矛盾反映。
那么,“矛盾论”究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是怎样产生?为何对现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会产生那么深厚的影响?为此,为了解释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它的哲学渊源开始说起。大家知道,在逻辑课程中,有一个基本逻辑范畴,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排中律”、“矛盾律”。它们讲的是,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能有既是甲又是乙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要么是甲,要么就是乙,不能既是甲又是乙,就是说不容有第三种判断的存在。什么是第三种判断?当然是即非甲又非乙的那种处于中性状态的判断了。比如,如果读者对某一方向的判断为东,那么,你就不能再把它当作西,因为东、西对于方位来说,它们截然不同或者说东、西是相互矛盾、排斥的两个事物。
我们显然可以把上述理解为“矛盾论”这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哲学、逻辑学根源。毛泽东先生的“矛盾论”可能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矛盾论》中得到部分验证,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骑墙”。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矛盾论”也就是反“骑墙论”。为此,毛主席讲了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典故,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由于如此,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有所谓“站队”的事情发生,动辄就让我们的同志在一定的场合里“表态”、“表忠心”或在大会小会中“确立自己的立场”。可以肯定,“矛盾论”对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是特别巨大的,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我们的一些领导人、企业家、管理者那里寻找到“要善于用矛盾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言论。
2、矛盾论的本质?为何是斗争哲学的体现?
谈到《矛盾论》这部哲学巨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1938年,面对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形势,毛泽东先生发表了《矛盾论》。可以肯定,《矛盾论》这部哲学巨著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曾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它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危害也不容低估。
大家知道,毛泽东先生写《矛盾论》的时候,正处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复杂、激烈的历史阶段,因此,导致其有上述认识也就很自然了。其实,他也不是一个只讲矛盾而不讲差异的人。比如,他曾经写的那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文章,就不是不讲差异而只讲矛盾,而是能将两者联系起来。
后来,随着他的地位、威望的不断提高,加上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担心,他终于走上了矛盾扩大化的道路上。“反右”、“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为后来邓小平先生主持工作后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等都给埋下了一定隐患。
那么,为什么说“矛盾论”的本质就体现为“斗争哲学”?这是由于,“矛盾论”不讲“中性”而只讲“两面性”,不了解“如果没有中性”就不会衍生出“两面性”的道理。也正是由于上述认识的存在,所以毛泽东先生总是把“中庸之道”当作靶子来批判,而“中庸之道”是只讲“中性”而不讲“两面性”,所以才有“焚书坑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
于是,在毛主席的“矛盾论”的思想的指导下,一场所谓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无数像刘少奇、贺龙等仁人志士、革命先驱,先后被人们整死,至于说死得没有名气的人,那就更不要说了。一场所谓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当时的汇率,高达2千亿美圆(至少相当与现在的2万亿)。
更重要的是,由于发动了“文革”,使中国经济社会失去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契机。读者不妨试想,如果毛泽东没有发动“文革”而是按照刘少奇等人的路子走——按“四大开放”的路子走,再问,中国经济的崛起还用等到今天吗?可以肯定,早就起来了。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有以下真理的存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斗争哲学是使社会主义的人民贫穷的祸根!
(二)什么是差异论(猫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20多年前写的,所以一直没有发表,主要原因是,在当时之中国恐怕很少有人能容忍它的存在,也就更不要说理解了。事过20年,今天之所以才要起把它拿出来,一个原因是由于笔者偶然看到一篇《中国到了反思“猫论”的十字路口》的应景文章。
1、什么是猫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
为什么说《中国到了反思“猫论”的十字路口》是篇应景文章?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纯,试图“用现象解释现象”,并试图用现象来说明或来证明一个莫须有有的罪名的成立,那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包括两极分化在内的现象,是由于在20多年前有位伟人说过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那位作者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黑猫白猫’对打破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束缚、打破个人崇拜的迷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时期。在当时‘两个凡是’的阴影下,举国上下争论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路该怎么走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猫论’,加上‘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提出了‘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创举。”
首先,笔者想提醒那位作者的是,这句话并不是邓小平先生首先说出来的,也不是在改革开放初,而是一句农家俗语,属于经验之谈,可以说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大白话或者说大实话。关于邓小平先生是否说过,笔者实在找不到出处,至少在《邓小平文选》中没有关于猫论的语言描述。还是在笔者的文章《邓公的“猫论”绝不容诋毁》发表后韩久旭先生提示: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中: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那么,邓小平先生是否说过这句话?毫无疑问,说过。
为什么说邓小平先生说过?笔者还有一个间接证明,那就是,1976年2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负责人开会,传达了经过毛远新整理的所谓毛泽东关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系列讲话,其中有一段用挖苦的语气批判了“猫论”。毛主席说:“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讲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帝国主义还是马列主义。”
那么,“猫论”又是一种什么理论?为什么说它就是“差异论”而与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本质的不同?笔者以为,“猫论”或“差异论”与“矛盾论”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讲的是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的非对立性、非排斥性,而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可暂时理解为“抓老鼠”。相反,“矛盾论”则不同,它是种要么有你,要么有我,非此即彼的世界观、方法论。
2、差异论的本质?为何体现有一个共同目标?
可以肯定,“猫论”之所以会提出,按照毛主席当时的批判,显然应该是针对“不抓阶级斗争,历来不提这个纲”,是“不管帝国主义还是马列主义”,而绝不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好啦,即便作为读者,可以有上述的理解,那他也不应该把它与贫富分化给挂起钩来!更可恶的是,作者竟然得出了“猫论”是“只管结果”而“不管过程”的理论。
在《十字路口》作者写道:“‘黑猫白猫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猫论也是如此。猫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蔑视规则行事,会给人以这样的理解:只要我把事情办好了,搞点小灰色收入犒赏自己也是可以的,即使这样使我看上去不那么‘白’。起先的‘小犒赏’逐渐被后来的‘大犒赏’所取代。这种理解被大多数的所谓领导干部所领悟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于是在中国的大地黑猫呼的一下多了起来,白猫却越来越少,傻瓜才做白猫呢。”真的是这样的吗?“猫论”真的像那位作者所说?
其实,他忒不了解“猫论”了,严格地说,从哲学上讲,“猫论”属于“差异论”的范畴,与毛泽东先生的“矛盾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哲学思想。显然,就当时的邓小平先生来说,之所以要提出“猫论”是有所指的,可以说就是冲着《矛盾论》来的。那么,“猫论”究竟是种什么理论?为什么说它是“差异论”?简单地说,“猫论”是发展的“差异论”。
这是因为,邓小平先生是位不仅“讲阶级斗争”,“讲坚持四个基本原则”,“讲两手都要硬”,他更讲“白帽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种理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猫论”。“猫论”是什么论?当然是“差异论”而不是“矛盾论“了。如果两只猫总搞“阶级斗争”又怎么“抓老鼠”?这样也说明,“差异论”讲的是“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的“同一性”。
笔者以为,“有一个共同目标”是“差异论”或者说“猫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绝不是像那位作者说的那样,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先富起来”便可以“不择手段”地行事!为此,为充分地说明问题,笔者就需要在下述章节中,彻底讲一下矛盾与差异的关系。